地质灾害有哪些前兆特征?
地质灾害发生是有前兆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其前兆特征各异。滑坡发生前的前兆特征有: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等。若即将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动植物会出现异常情况,例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狗叫,鸡鸭不回笼等现象。
崩塌发生前的前兆特征包括:1、有小崩小塌发生;2、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3、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4、出现热、气、水等异常;5、动植物有异常。
泥石流发生前的前兆特征:1、下游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2、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3、有轻微的震动感;4、动物有异常。
但是,有的现象并不一定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需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分析。
灾害发生后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发生后,一要处险不惊、冷静应对,采取措施先救人,不要贪恋财物;二是受灾害威胁的居民要及时避让,进行自救、互救;三要密切跟踪灾情和险情,加强监测,未确定其稳定性之前,撤离出来的人员不得匆忙又搬回去;四要服从安置,听从指挥,不要轻信灾害谣传和误传,消除恐慌心理,协助维护秩序与社会安定。
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对于崩塌滑坡的情况,有关方面应立即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当崩塌滑坡由加速度变形阶段进入临滑阶段时,崩滑灾害在所难免,不是人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制止的,此时,应及时将情况上报当地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将险区内居民、财产及时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然后,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破坏作用为争取抢险、救灾时间,延缓崩塌滑坡发生大规模破坏,监测技术人员应立即分析资料,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如因采矿而诱发的崩塌,应立即停止采矿活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开挖活动;如因渠道漏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对渠道进行放水。另外,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崩塌滑坡灾害在大规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应尽早制定好险区人民疏散、撤离计划,以防造成混乱而发生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事故。
发生泥石流时,专家强调要及时做好“五应”。第一、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第二、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第三、应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第四、应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第五、应建立监测网络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应对地面塌陷的紧急措施除了根据险情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外,还要在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同时,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堵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最后,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