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也极有可能是人类的唯一家园。生命在地球上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形成现今五彩缤纷的有机界。生命的演化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种绝灭和新生轮番出现。
物种绝灭分为两种类型:正常绝灭和集群绝灭。正常绝灭延续时间长,涉及的地理范围和生物类别有限,绝灭的生物数量小,是一个量变事件,整个生态系统没有被破坏。与此相反,集群绝灭发生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地质年代中一个期或更短)甚至就是一个瞬间,地理范围至少超过一个生物地理大区乃至覆盖全球,涉及不同的生物分类单元,绝灭量非常大,是一个质变事件,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显生宙(542.0百万年前)以来,地球曾有过五次集群绝灭,分别发生在443.7百万年前(奥陶纪和志留纪之交)、374.5百万年前(晚泥盆世弗拉斯期和法门期之交)、251.0百万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199.6百万年前(三叠纪和侏罗纪之交)和65.5百万年前(白垩纪和古近纪之交)。其中最近一次的恐龙绝灭最为世人熟知。
“杀富济贫、锄强扶弱”,即消灭优势类群是集群绝灭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活环境恶劣、结构功能简单、处于生态系统金字塔下部的类群,较生活环境优越、结构功能复杂、处于生态系统金字塔上部的类群抗集群绝灭能力强。集群绝灭能够释放出大量生存空间,为新物种诞生创造了机遇。如果没有恐龙绝灭,就没有后来哺乳类的兴起和繁荣,直至人类对地球的主宰。
关于集群绝灭的原因,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假说至少有十余种,笼统地说可以归结为环境巨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天外来客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绝灭的假说引起了高度关注,为研究集群绝灭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这一假说依然不断受到质疑,而且仅限于在解释恐龙绝灭中得到了较多支持。
2016年8月在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上,35名科学家建议在《地质年代表》中建立“人类纪”。这一建议的主要理由在于人类的出现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了强烈影响,造成了整个自然系统的显著变化,使地球表层由自然系统转变为复杂的人—地系统。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埋下了诸多隐患: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大范围雨林损失、物种绝灭率升高。这些隐患如果任其积累,很可能提前引发“第六次集群绝灭”。若到那时,位于生态系统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类将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威胁。
集群绝灭以“大破大立”的方式对生命系统进行“重新洗牌”,对地球生物界的大调整和再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集群绝灭的谜题尚未完全破解,但“第六次集群绝灭”或许已不是能否到来的问题,而只是到来时间早晚的问题。为应对“第六次集群绝灭”的潜在威胁,纵观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作为人类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敬畏自然,客观看待自身所处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维护物种和基因多样性,节约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科技,破解自然演化的谜题,提高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握紧科技发展的双刃剑,防止科技力量滥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预知的破坏。
作为地球科学的探究者,超越时空的视野赋予了我们宏大深远的眼界,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将努力成为这场与“第六次集群绝灭”赛跑的先知者和先行者。(转自“北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