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科学普及
科学精准普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
发布时间:2013-09-22 11:57  来源:响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以国家七五普法规划为引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如何使法治宣传教育落到实效,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普法认知要提升。法治不局限于终止纠纷和司法诉讼,它还作为秩序、机制和手段植根于经济运行体系中。国家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法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思维理念,运用法治手段,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各项工作,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普法切入点要精准。法律条文具有专业和浓缩不易被理解的特点,因此宣传方法要有土味,要融入老百姓的语言来宣传法律法规,让普法对象理解并接受法律实质规定。一个地方的民生实事政策和相关实施细则都是依据国家法律而制定的,是经过地方民主论证,结合了地方的民生热点、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实际要素出台的,具有科学性、流程性、易操作性、效益实在化、群众易懂等优点。各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在法治宣传工作中,应加强民生政策普法,比如讲清楚危房改造、公租房、安置房的区别,不仅能让群众清楚明白不同住房类型的适应对象不同,提前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利益纠纷,还能减轻政府行政压力。 

  三、普法对象要精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有不同层次的法治文化客体需求。法治宣传应当考虑普法对象生活工作角色、切身利益、年龄层次和职业等特点及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结合本地区典型案例制作宣传材料,制造因人而异的法治宣传资料,切忌千人一面,切实提高法治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普法对象感受到法律知识与自身具有紧密性和亲密性。 

  四、普法模式要精准。体验作为一种活动是主体亲历参与其中进行反思并获得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具有自我认知、自我教导、自我应用的特点。为此,普法工作者必须适应新情况,开拓新思维,运用科技信息化技术,着眼不同人群的特殊的法律需求,加快构建法治菜单定制和科技法治体验等新模式,让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从被传单到主动选取,实现体验式和交互式学法,推动法治建设社会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