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东台召开。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沿海11省(区、市)林业和草原、自然资源及部分省海洋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互花米草防治专家齐聚东台,总结交流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年防治工作。

会前,与会代表实地参观、考察我市互花米草除治成果。
东台拥有85公里海岸线,为遏制互花米草对海岸带湿地生境的侵蚀和破坏,从2023年开始,东台按照“一年试验起步、两年规模整治、三年扫尾巩固、长期加强管护”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大规模互花米草除治工作,探索形成了“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围堰降水”“3+1”治理模式,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在方东垦区外滩除治区,东台首创“围堰降水”模式,对中、高潮位滩涂互花米草通过刈割、翻耕、暴晒后,沿围堰开挖降水沟,实现物理隔绝,破坏互花米草生长条件,促进其自然死亡。“东台除治模式”经济合算、性价比高,得到与会同志的纷纷点赞。

东台建立健全“除治+修复”衔接制度,在高滩开展以栽种碱蓬“红地毯”等本土植物为主的人工修复,在低滩以文蛤、泥螺等贝类种苗增养投放为主的自然修复。所有海域和滩涂,落实持证主体承担监测治理责任,露草必除、除草务尽,严防复生复萌,还原自然生态。在条南垦区大堤上,修复后的湿地重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生态之美。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观潮区,实施互花米草治理以来,条子泥鸟类种群数量由2022年的10万只增加到2023年约13万只,新增鸟类22种,勺嘴鹬、小青脚鹬刷新观测纪录。与会人员对东台突出“修复”理念,开展生境恢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