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程监管,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明确项目区发展定位,以“稻香高田、红色耘作”为核心,编制特色村庄规划,在综合整治规划中谋划各类用地的布局安排,落实“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原则。推进“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结合“小田”变“大田”试点改革,破除田埂、平整田地、整修沟渠,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调整优化城乡闲置、低效和存量用地,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高作镇项目实施后可形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间指标2347.69亩,占补平衡指标1968.03亩,切实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建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