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二)地质灾害产生原因
地质灾害可分为两种,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三)常见的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划分共有12大类48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四)地质灾害的险情和分级
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地质灾害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级。
崩塌
(一)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二)崩塌的识别方法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体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发育或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已有拉张裂隙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三)崩塌发生前的征兆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石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声。
(四)发生崩塌怎么办
1、崩塌时如何应急自救:发生崩塌时迅速向崩塌体两侧跑;开车路过陡崖一定要留心观察。
2、如何防范崩塌:切忌在陡崖(探头石)附件停留、休息:不要在陡坎和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不要攀登危岩;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免大暴雨天进入山区。
滑坡
(一)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的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二)滑坡前的异常现象
1、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者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等异常现象。
2、在滑坡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3、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上隆(凸起)。
4、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
5、滑坡体四周岩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散现象
6、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
地面塌陷
(一)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二)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
1、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低等。
2、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或沉降。微微听到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出现冒气泡、水泡、漩流等。
5、动物惊恐。
(三)怎么样预防地面塌陷
1、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2、合理采矿,预留保护矿柱,充填采空区。
3、加强采空区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
4、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
地质灾害的预防
(一)简易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测量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以下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钉子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逐渐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思想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
1、什么是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群测群防要贯彻“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等方针政策。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制。
2、群测群防要选点定人明责任
(1)选点-选择具有代表的隐患点,作为监测预警对象。
(2)定人-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以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为主要对象,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作为灾害隐患点的骨干监测员。
(3)明责任—对骨干监测人员,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一项一项落实到人。
3、发放“两卡”编制“一案”
“两卡”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对象为地质灾害负责单位和责任人和受灾害威胁群众。“一案”指“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案”。“两卡”由镇、办事处人民政府根据各灾害点不同情况负责填写发放。“一案”里明确隐患规模、类型、监测责任人和人员撤离路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