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方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碳汇资源本底调查服务双碳战略目标的提案》(第5034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现将提案具体办理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落实资金,开展岩溶碳汇资源本底调查
联合省地质五队、中国矿业大学等技术服务单位,在《三河尖煤矿特殊空间资源综合评价及协同开发利用》及《邳北石膏矿山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开发与国土空间优化治理试点》两个矿地融合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岩溶碳汇资源本底调查立项,积极申请省厅矿地融合资金、碳中和专项资金,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调查岩溶地层分布特征。通过地质勘探和野外调查等方式,初步确定岩溶地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发育程度等特征;
2.分析岩溶地层发育环境和形成条件。根据岩溶地层的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机制;
3.计算岩溶水资源量。通过对岩溶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和水文测试,初步计算岩溶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和可利用性;
4.建立岩溶关键带调查与监测示范点。根据岩溶地层的分布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选择代表性的区域建立岩溶关键带调查与监测示范点,对岩溶碳汇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5.评价岩溶资源环境效应,对岩溶带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价;
6.开展全市岩溶碳汇资源调查研究与监测工作。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模拟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全市岩溶碳汇资源的资源量、分布特征和利用潜力,并建立岩溶碳汇资源监测体系,实现对岩溶碳汇资源的长期监测与评估。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查清岩溶碳汇资源本底,为全市岩溶碳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查清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
加快实施《三河尖煤矿特殊空间资源综合评价及协同开发利用》及《邳北石膏矿山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开发与国土空间优化治理试点》项目,通过两个项目的实施,为合理利用剩余资源、经济有效治理采空区开辟新思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新途径。适时启动全市关闭矿山地下空间分布调查,重点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调查关闭煤矿、石膏矿地下空间分布情况。通过调查煤矿、石膏矿等地下空间的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地质条件等,初步了解全市地下空间的碳封存潜力。
2.评估地下空间碳封存能力。通过测定和分析地下空间的地质、物理、化学等参数,评估其碳封存能力和稳定性。结合地下空间的使用需求,确定碳封存的最适条件和技术方案。
3.建立地下空间碳封存监测体系。根据地下空间的特点和监测需求,建立地下空间碳封存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间内的气体成分和压力变化,评估碳封存效果和稳定性。
4.推广地下空间碳封存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方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地下空间碳封存技术,促进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5.建立地下空间碳封存利用示范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间,建立碳封存利用示范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效果展示,推广地下空间碳封存利用的理念和技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探索超基性岩尾矿碳封存研究
1.开展超基性岩尾矿碳封存能力研究。针对榴辉岩型金红石矿、蛇纹石矿等超基性岩尾矿,开展二氧化碳封存能力的实验研究,探索尾矿中二氧化碳的吸附和固定机理,评估尾矿的碳封存能力。
2.结合土壤固碳增汇技术攻关。将超基性岩尾矿与土壤相结合,探索尾矿和土壤的协同作用,评估超基性岩尾矿与土壤结合后的碳封存效果和土壤改良效果。
3.建立多目标协同种植示范基地。根据实验研究和评估结果,选定合适的地点建立多目标协同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超基性岩尾矿碳封存和土壤固碳增汇的综合利用试验,探索碳封存和土壤改良的最佳组合方式,为实现碳交易市场化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并取得碳交易市场化先机。在示范基地取得优良成果后,将成果推广到其他地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超基性岩尾矿碳封存和土壤固碳增汇技术,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收益。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深入挖掘超基性岩尾矿的碳封存潜力,开发碳封存新技术,促进超基性岩尾矿的资源化利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四、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图
1.开展碳汇资源本底调查。深入开展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全面掌握徐州市的碳汇资源分布情况、碳汇潜力和碳汇特征,为制定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一张图”提供科学依据。
2.围绕清洁能源基地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一张图”。将清洁能源基地作为重点,根据碳汇资源分布情况和清洁能源基地的空间布局,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图,重点突出清洁能源基地的碳汇潜力和碳减排效益。
3.围绕重要生态功能区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一张图”。将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重点,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需要,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图,重点突出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和碳减排效益,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中和目标的有机结合。
4.围绕固碳地下空间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一张图”。将固碳地下空间作为重点,根据地质条件和固碳技术水平,编制国土空间碳中和区划图,重点突出固碳地下空间的碳封存潜力和碳减排效益,实现固碳技术的优化配置和碳减排的最大化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掌握徐州市的碳汇资源情况,实现碳汇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碳减排的最大化效益,为实现徐州市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并打造徐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碳中和地质路线图。
以上答复,请您及时通过徐州市政协提案工作管理系统反馈办复意见。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胡广利
联系电话:19952188315
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〇二三年七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