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 政策建议
统筹矿产勘查优化区域开发―――谈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应对金融危机之策
发布时间:2009-05-21 00:05  浏览次数:   来源:   [ ]

  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规划通过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通过科学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提高重要矿产资源持续供给能力;通过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通过制定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的循环经济;通过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应对金融危机,统筹勘查开发布局实现找矿突破

  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总要求。规划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任务,通过抓重点、调布局、调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同时,规划按照加强勘查、科学调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注重保护、扩大开放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市场机制与规划调控的关系,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规划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加强重要优势矿产保护和开采管理,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以及下游产业发展过快、产能过剩、耗能大、污染重的矿产。此外,规划统筹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增强规划空间调控和约束能力,提出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规划分区和推进矿业经济区建设,促进矿业权合理设置和勘查开发布局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在编制过程中,认真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矿业市场的影响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及时调整编制思路,积极采取多项措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规划提出了18个重点勘查矿种,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16个重要金属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规划还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为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产业协调性,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同时,规划重视推进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矿业集团,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此外,规划还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布局。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矿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矿业资源型城市是因本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而兴起或发展壮大,并以矿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城市类型,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矿业开发向国家和社会提供矿产品与矿产加工制品。由于矿业资源型城市具有高度依赖性的产业结构和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因此容易陷入“矿竭城衰”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之中。矿业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兴起缘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其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统筹和出现资源衰减等,部分矿业城市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问题。

  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资源型城市寻求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依据矿产资源规划,适度开发,延伸上下游产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拓宽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提早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出现衰减的城市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进一步做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加大对矿企接替资源预查和普查的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枯竭城市,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落实支持政策,指导产业转型和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以规划为抓手,深化金融危机下的矿产资源整顿规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制定并开始实施总额为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投资计划,出台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资源需求较大的重化工行业仍占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地位,可以预见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仍然很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仍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受经济利益驱动,扰乱和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现象仍会发生,矿山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必须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根本好转。

  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和矿业权配置的监督管理,强化资源的规划统筹和市场配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规范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按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布局。一方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布局。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资源接替区,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东北地区重点调整开发利用结构,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中东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资源潜力;海域加大勘查开发力度,稳定和提高海洋油气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划定重点调查评价区,规划重点勘查区和开采区,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勘查区和开采区,增强规划空间引导和约束能力。科学划分规划分区,为勘查开发合理布局和矿业权科学设置奠定基础,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优化矿山企业结构。当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环境对推进资源整合来说有助于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并严格执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引导和促进小矿的联合重组,使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推进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利用。集中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

  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促进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受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矿业企业经营困难,采富弃贫、滥采乱挖等破坏资源的行为可能会有所上升。对此,一是实行分类分矿种的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准入管理,减少矿山废弃物排放,加强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的监督检查,促进节约开发,切实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二是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激励引导机制,完善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开展节约与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与综合利用,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废水利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推进煤层气、油页岩、煤矸石、共伴生矿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尾矿资源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推动矿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促进矿山环境明显改善。一方面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准入管理,加强生产矿山的环境监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另一方面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区分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的不同情况,确定重点治理区,实施一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此外,还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土地复垦准入管理,划定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实施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基地等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工程。

  优化区域开发,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矿业经济区建设

  大力推进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导向型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矿业经济区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矿业经济区的建设,以资源为基础引导重化工业、原材料等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其中提出了75个国家级矿业经济区从地区分布上看,西部地区34个、东北地区9个、中部地区20个、东部地区12个很明显矿业发展的重心在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也划定了不同数量的省级矿业经济区,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矿业经济区内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集中在油气、煤炭等能源矿产,铁、铜、铅锌、铝土矿、钼、稀土等金属矿产,以及磷、钾盐等非金属矿产。矿业经济区具有综合性发展的特点,其开发利用的矿产一般包括多种矿产资源,按矿类统计,包括能源矿产的矿业经济区37个,金属矿产的51个,非金属矿产的11个。

  规划对矿业经济区有关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区域内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矿业发展模式,促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积极改善矿业投资环境,落实国家在信贷金融、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保障矿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积极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投入;在资源配置上向大型矿山企业倾斜,支持和鼓励大型矿山企业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转让、兼并和收购等多种方式促进小型矿山企业重组,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集约化程度;优先安排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技术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