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是从事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直属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工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做好公益性地质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几年来,我院先后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其中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流人才高地。“十五”期间,我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采取引进、培养、造就、提升等手段,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取得较好效果。引进人才。我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引进人才。对新引进的博士、硕士采取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和两年内享受特岗津贴的扶持政策:博士住房补贴20万元,特岗津贴每年2万元;硕士住房补贴12万元,特岗津贴每年8000元。几年来共引进博士3名、硕士20名。培养人才。对原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和在职委培取得相应学位的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充住房补贴,博士4万元、硕士2万元。所有委培研究生,单位均承担70%的学费,取得相应学位后还给予适当奖励。几年来,共投入70余万元,委托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28名。造就人才。每年开展一次内部学术论文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互促互进。出台了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制度,最高奖励额度达1万元,激发了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热情。“十五”期间,科研人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26篇、著作10多部。制定了院突出贡献技术人员奖励办法,最高奖励12万,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目前我院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333”工程培养对象6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名。提升人才。2006年5月,我院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全国省级地调院中率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利于我院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为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科研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大装备投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高效开展地质工作,我院遵照“精兵+现代化设备”的指导方针,几年来,抓投入促发展。“十五”期间共投入2030万元,购买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改造实验室,力争建设全国一流的测试实验室;投入270余万元购买了先进的物探仪器设备,为东部地区攻深找盲做好准备;投入248万元,购买了先进的测量设备,为苏锡常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做好服务。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了符合地质调查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制度;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率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内部认证;制定了以《地质项目管理办法》为主线的规章制度35项。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力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优化了人员配置。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彻底打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事业工资分配制度,使得报酬与职责、收入与成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十五”期间,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重大基础地质科研、资源与环境科技攻关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发展计划项目100余项,提交了80份成果报告,优良率达100%。 1、实施《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实施以来最大的部省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对全省土壤、生态、环境地质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基础性调查。通过三年努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累计采样面积9.6万平方公里,采集样品12.5万余件,分析测试了约3.4万件各类样品的52个元素,完成了300多个1/5万图幅,获得最新调查数据约184万条,被称为我省地表地学填图的“基因工程”。全面建成了控制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建成7组分层标、12座基岩标、249个gps标石,形成国家一级gps监测点67个。构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促进了全省地质灾害规划防治工作。 2、深入开展地热资源调查,促进调整我省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从2002年起,我院对全省地热资源开发进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2004年在张家港市西张地区打出了苏南平原区第一口成功的地热深井,此后,我院勘查选址的溧阳市天目湖地区地热钻井也相继出水,使得江苏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此,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据初步资料显示,全省地热资源可划分出四大地热资源分区、16个地热资源远景区和50个地热资源预测区。初步估算,在1000-3000米深度范围内,地热可采资源量折合标煤约56亿吨。 3、战略性地质找矿工作成绩显著,为我省提供一批战略资源储备。“十五”期间,我院加大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项目的找矿成果有了明显的突破,先后提交矿床规模中型~超大型矿产地8处。在苏州善安浜发现钽铌矿,资源规模达超大型,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在苏北超高压变质带内发现资源量达大型规模的新沂金红石矿床,查明矿体8个,提交金红石资源量170多万吨,取得了我国变质岩地区金红石找矿的突破;在上党火山岩盆地中发现并评价的沸石矿,资源总量5亿多吨,达超大型规模;在盱眙境内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的特大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徐州沛县封新庄铁矿、镇江韦岗太阳山铁矿、苏州鸡笼山铅锌银矿、江宁燕子口金矿等项目的找矿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4、完成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认真做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十五”期间,我院先后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规划、完成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福、宁淮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沪宁高速铁路、南京地铁等1000多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项城市新区选址地质环境论证以及苏锡常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和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由于防治工作措施得力,减少各类经济损失约210亿元。编制完成《江苏省矿产资源规划》、《江苏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和《江苏省地质勘查规划》等省级专项规划,带动了市、县(区)矿产资源规划的开展,为全省矿政管理做出了贡献。 5、实施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博物馆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地质科普场所和教育基地。目前,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改造工程已结束,并于2006年10月28日重新开馆。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新馆建成后,展厅将由现在的4个增加至9个,以声光电模等高科技手段完美重现地球科学发展、生命演化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其面向社会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学术研究、海内外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院还建成适应我省新材料领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江苏省无机材料专业测试服务中心。率先实现我省新材料产业领域检测资源共享,完善了我省无机新材料研究领域产业链。 作为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的“龙头”,我们将始终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的精神,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高度出发,抓住机遇,奋力开拓,努力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加强地质工作六大任务,推动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院将继续以国家、省部级重大地质科研项目为依托,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地质调查方法技术水平和研究水平;提升地质科研工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地质调查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勇攀地质科学高峰的地学新人。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区带、重要紧缺矿种矿产勘查。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在我国铁铜矿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抓住国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统一部署的机遇,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力争在铁铜多金属矿产勘查中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同时,进一步做好危机矿山勘查工作,解决省内重要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问题,为江苏矿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是认真做好全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长期监测长三角(江苏域)尤其是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减缓沉降速率,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保障。 三是组织实施全省地热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研究。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形势下,争取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上突出创新,努力实现重要的地热资源远景区建立十处以上的地方性的地热第一井,勘查评价一批新发现的地热田。同时做好地热资源开发应用示范工作,让地热资源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江苏大地得到高效应用,努力为生态江苏建设作贡献。 四是重点加强城市地质工作。我国的城市化是全球研究的热点,我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我院将努力统筹全省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深厚基础和技术优势,做好重要城市地质工作。加大技术投入和先进勘查技术方法应用,为城乡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服务于经济都市群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