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4日讯(记者 王宛璐 通讯员 王旭雁 )靖江汽配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全市已有330家汽车配件制造企业,规模企业60家。2015年,该市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企业累计销售215.61亿元,同比增长15.3%。
在近年来土地供应持续吃紧、汽车售价逐年下调、用工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靖江这个老牌汽配产业基地何以逆流而上?“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靖江汽配行业发展仍能如此迅猛,正是得益于四个字——节地、创新。”靖江市国土资源局沙旭东局长一语道破“天机”。
“中央厨房”化解企业用地问题关键瓶颈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创新和技术研发,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科科长孙浩表示。
靖江某汽车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他们结合靖江本地实际,推进土地集约化,优化并挖掘现有土地资源,化解企业发展中的用地瓶颈,打出了“总部经济”这张牌。据介绍,该公司根据市场化运营需要,设立广州、长春、武汉等七个分公司,而靖江总部则集中企业价值链中“含金量”最高的研发、资本运作、战略定位、信息化等方面。
“我们把这个叫‘中央厨房’,总部与分公司‘1+N’的空间布局链条,实现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集中配置,达到企业、总部所在地和生产基地所在地的共赢多赢。”陈志龙说,七个分公司的建立,为靖江本地节省了近450亩的宝贵土地资源。化解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等关键瓶颈。
“加法”变“乘法”国土资源部门创新激活力
靖江市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赵敏向记者介绍,为了引导汽配行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市政府立足汽配产业发展的实际,深入分析汽配产业链条,将“补短板、强长板”作为汽配产业招商的重点,有选择的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汽车发动机、电子件等产业,完善汽配产业链条,活用“加法”,有力促进汽配行业的发展。
而靖江市国土资源局也致力于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尝试创新,力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补短板,强长板”。该局严格项目节地准入,从源头上优选项目。据赵敏介绍,对于新增用地项目,对照产业和建设用地指标体系,从严控制用地规模,确保把有限指标更多地用于保障重大项目的顺利落地。
此外,该局不断规范土地规划、计划等用地指标管理,改革分配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土地计划指标分配实行使用存量土地和新增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立体综合开发,实行高标准厂房用地计划单列制度,每年安排不低于50亩的用地计划用于高标准厂房建设。
举牌拿地、市场定价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记者随后采访了靖江市另一家汽配公司,该公司创立于1992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集设计、生产、销售、平台化汽车车门中控闭合系统和车联网多媒体系统的省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现有土地18亩,建筑面积达2.6万平米,2015年实现税收920万元,亩产税收达51万元。
纵观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也与靖江市国土部门的扶持密不可分。据沈经理介绍,该公司过去一直靠租赁厂房生产,2005年在靖江市政府、东兴镇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政策支持下,受让原上六村小学7.65亩土地,2007年建成了11000㎡的生产车间,从此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12年创造了销售9000万元,亩产税收67万元的辉煌。
但由于受土地资源制约,该公司曾在亿元的门坎驻足不前徘徊了四年之久。“没有土地啥也干不成,正瞌睡的时候,政府送枕头来了!”沈经理告诉记者,2013年,靖江试行中小企业用地“举牌拿土地,市场定价格”的竞价出让方式,公司通过竞拍获得了10.2亩用地指标,当年即实施产能扩张技术改造,2014年建成12300㎡的生产厂房,公司再次出现新的增长时期,2014年实现销售1.2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1.7亿元。2016年,可望实现销售2.5亿元,税收1500万元。
制定节地“红黑榜”优秀企业享优先拿地权
自2014年5月1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行动计划,自此,全省劲吹“节地风”。靖江市政府也随后出台《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意见》等系列文件,确保“双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就像银行的VIP客户一样,节地考核优秀的企业享有优先拿地权”据靖江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对于那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他们也毫不手软。相应的在用地方面加大限制,或者要求退出。不仅如此,靖江还致力于落实联动监管措施,明确各部门节约集约用地监管责任,市各职能部门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对各类项目的批前审核、批后建设、竣工验收、产出考核等各个环节的联合监管,贯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控、供给、活化、监管”四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