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科普知识
线上线下协同 系统内外联动 打造自然资源科普矩阵
发布时间:2024-04-16 19: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意见》和《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加强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线上线下协同、系统内外联动,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打造规范化建设、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的新时代科普生态。连续四年荣获自然资源部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省厅被部宣教中心评为自然资源主题日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厅科技处被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点示范活动先进单位。
    一、念好“实”字经,在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
    (一)持续夯实制度建设。2020年,组织编制了《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技发展专题研究》,作为江苏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的专题。研究设置“完善科普基地及队伍建设”专节,分别从加强自然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科普人才队伍、开展系统内公职人员科学素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作为省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承担每年的《江苏省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相关工作任务。去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打造高质量科普品牌活动”一节专门提到打造“世界地球日”品牌。在科技日常工作中,注重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时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项目申报初期在指南中设置科普课题,重大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专项中明确将科普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打造特色基地建设。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重要的科普载体,为公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实地体验。我厅现有自然资源部、科技部认定国家级科普基地4家,自然资源部认定的科普基地9家。在巩固好国家级科普基地的同时,紧密结合部门职责,联合省科协打造具有自然资源特色的省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去年建设首批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15家。建设同时不忘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在各类主题日活动及科普讲解大赛中都明确要求科普基地积极参与,加强沟通交流,提高科普基地获得感、归属感。
    (三)加强科普人才建设。创新之道,惟在得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厅始终将自然资源科技工作者及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致力于提高其科技创新、科普创作能力。经常性组织科研平台学术交流、相关学会科普培训、系统内科普创作培训班,定期开展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创作大赛。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和科普公益作品大赛,系统内每年开展“苏小登杯”不动产登记业务技能竞赛、“华设杯”江苏省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大赛等竞技类比赛,提高在职科研人员及未来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及科普创作水平。
    二、念好“广”字经,在社会化协同上求突破
    (一)联动科协,宣传覆盖广。我厅积极转变传统思维,努力在横向上拓宽科普服务范围,把科普工作从“自己干”变成“一起干”,从“自家干”变成“大家干”。近年来持续加强与省科协的合作,特别是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活动期间,省科协专门安排省科普服务中心、省科学传播中心配合开展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充分发挥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聚焦主题,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切实提高活动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和传播力度。同时还充分利用地铁、影院等大流量宣传阵地开展创新宣传活动。去年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70项,线上线下参与逾3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此次活动呈现立体式、融合化、即时性科普宣传效果,有效提升主题宣传活动影响力。
    (二)紧贴中心,社会效果好。我厅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子,创新组织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在全国首创规划师下乡工作站机制,引导广大规划师等专业人才深入基层做好乡村规划服务,受到基层群众欢迎。目前,全省已建立规划师工作站100余个,驻站规划师1000余名,实现了市县全覆盖。广大规划师走进田间地头,用绣花的功夫做好乡村规划服务。完成全省94个县(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从13万个自然村中遴选2.1万个作为未来乡村发展载体,重点编制1100余个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组织实施了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工程,规划建成了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努力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生动样板。此项活动被列入省级机关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0个重点民生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教材,作为全国“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首批典型案例推广。央视、新华社、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针对社会群众对国家版图认知不清的问题,我厅精心设计编制《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册》和《快速识别“问题地图”图册》在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免费发送,同步线上组织“国家版图知识线上有奖答题”活动,共计约8万人次参与,提高了民众版图意识。
    (三)紧抓契机,国际影响大。去年在盐城举办的全球滨海论坛中,我厅主办了基于全球滨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论坛。邀请十余国约50名外国嘉宾现场参会,活动全球直播,现场国内外10名专家作主旨演讲。播放我省“第二届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宣传片并为获奖单位颁奖。邀请省市场监管局领导现场发布我厅编制的《海岸线分类与调查技术规范》、《潮滩与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技术规范》两项标准。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沿海省份自然资源部门及我省多部门领导参加。充分展示了我省近年来生态修复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果。
    三、念好“新”字经,在数字化传播见真章
    按照厅领导“要扩大宣传效应”的批示要求,我厅立足传统媒体宣传及现场主题宣传的同时,更加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类线上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市、县自然资源部门、相关学会及科普基地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地球日”“土地日”“海洋日”“测绘法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专栏,线上展示宣传海报、科普图书、科普视频、重大科技成果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科普知识有奖问答、优秀摄影作品评选等线上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在厅门户网站设置科普专题,包含“自然资源新成果”“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生态治理修复”等专栏。此外,在省科协支持下,从科普中国视频库里精心挑选与自然资源行业紧密相关的高清版科普视频展播。
    去年,30余家融媒体对我省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累计报道100余篇(次),其中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20余篇。世界地球日期间,我们还邀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特聘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贤金录制科普电视栏目——《今日科学》2023年世界地球日特辑节目,围绕世界地球日意义、江苏自然资源状况、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公众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进行访谈。节目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播出,时长为15分钟,并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江苏频道、荔枝网等网络平台同步推送,扩大了科普宣传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江苏省厅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姚司长讲话要求,持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立足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及各类科研平台、科普基地资源的同时,与省科协联合,拓宽科普宣传的维度和广度,建立自然资源科普矩阵,打造江苏自然资源科普名片,力争在全国创建我省自然资源科普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