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张家港市坚持系统思维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24-04-17 08: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一、案例背景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行政区总面积986.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占80%、长江水面占20%,长江岸线总长约88.7公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本底良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先后获得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国家生态市”、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国家级荣誉。
作为江苏省级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张家港市扛起先行先试责任,依托境内长江黄金岸线资源,锚定沿江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市场建设、政策供给、制度突破等多方面发力,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线,积极探索“两山”双向转化路径,打造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的县域典范,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张家港样本”。
二、核心机制
探索建立以“调查—评价—核算—规划—交易—保障”为主轴的全周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多环节、多节点共同发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外溢,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典范。
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立体化、可视化调查成果,集成于统一的、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管理平台;编制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系统谋划全市布局,以沿江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整体性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建立生态指标交易“集中池”和配套储备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环境权益”变“真金白银”,加快探索以生态用地占补平衡为核心、“生态积分”为媒介的生态指标交易机制;积极在考核制度、绿色金融、用地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
三、主要做法
一是摸清家底,形成立体化、三维化调查成果,构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底板,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凤凰镇、双山岛3个试点区域率先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工作,运用三维化、网格化手段针对生态产品富集地区进行实地踏勘采样,掌握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现状。结合调查成果,因地制宜构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方向和优先次序,实现“生态产品→生态资产→生态产业”。立足国家规范,完成全域森林、湿地2个生态系统与3个试点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最终汇总生态产品基础信息与评价核算成果,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生态产品实物量—生态产品价值量”立体化、可视化、公开化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与联动共享。
二是注重规划引领,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研究制定《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推进实施十大板块提标、百里岸线还绿、千企腾挪扩容、万顷良田保护的“十百千万”工程。同步编制《张家港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系统谋划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布局与重点工程。以沿江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整体推进长江岸线整治与修复工程、矿山环境整治、“双控双减”、水系绿化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城市微更新等系列工程,持续恢复芦苇滩涂湿地、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地等生态空间,全面增强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促进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如: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按照公园导向型开发模式,通过推进“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湾”建设,拆除沿江企业10余家,拆除违建10万㎡,清理畜禽养殖161户,实施5个村庄整治,新增生态用地440亩,将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最终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优秀案例。同时,张家港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长江大保护的关键举措,实施“三优三保”、产业用地更新以保障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化工新材料、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物流贸易等临港沿江产业转型发展,加速产业生态化进程。
三是创新交易模式,打造交易指标“集中池”,统一指标收储交易平台。依托张家港市资源要素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全市统一的生态指标交易“集中池”,建立统一管理的指标储备机制,形成良性交易循环。结合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与评价核算,探索以生态用地占补平衡为核心、“生态积分”为媒介的生态指标交易机制,制定覆盖“生态积分”的核准认定、交易定价、流程监管等制度,统筹开展生态指标交易试点工作,逐步对接市级生态指标交易“集中池”。逐步探索林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以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稳步提升为前提,高效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横向补偿的有益探索。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制度支撑,协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坚持“绿色GDP”考核机制,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经济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双重考核”,在发展决策中增加“绿色考量”。严格实施《张家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将“生态成绩单”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多元化供地方式。一方面组织实施镇村工业集中区优化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产业用地更新;一方面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土地政策优势,盘活闲置集体资产,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四、具体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矿山环境修复提升,全市已治理完成10个废弃矿山,占矿山总数的77%,其中金港香山、凤凰鸷山两处修复最具代表性,修复后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成为网红公园,周边经营性用地价格成倍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越来越高,全市现林木覆盖率提高至20.4%,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68.7%,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3.9万亩,长江张家港段生态岸线占比突破55%。农田景观特色鲜明,重视耕地生态价值,充分挖掘农田景观价值和农旅文化休闲价值,常阴沙农场每年利用红白黄绿紫五色水稻,打造不同主题的大型3D彩色稻田画,展示美好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张家港沿江湿地截至目前共计观察到了340余种鸟类,每年长距离迁飞上万公里的鸻鹬就有47种,包括国际上濒危和罕见的剑鸻、小杓鹬、中杓鹬、东方鸻、流苏鹬等,多次开创了苏州首次观测记录。
二是绿色红利持续释放。盘活资源要素方面,张家港以市场化交易的方式,腾出资源空间以保障高质量项目的落地,推动要素资源向好项目、好企业集中,确保生态资源效益最大化。绿色经济转型方面,积极推动沿江产业“调高、调轻、调优”发展,加强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2020年起,全市划定工业用地保障线15.98万亩,累计完成产业用地更新1.98万亩,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用地年均保障新增1800亩。产业结构方面,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已成规模优势,低碳经济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
三是群众幸福感日渐增强。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鼓励村级经济入股参与生态项目开发,扶持农民以务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养殖、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带动实现乡村美、产业兴,不仅显著增强区域内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效利用优质生态产品的“外溢效益”,更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多元化价值转化、地方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08万元。如位于张家港湾边的永兴村,该村锚定“生态立村”战略,以实施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通过打造江南风味浓厚、长江风情突出的“江愁田园综合体”,2023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300万元;通过开发适合村民参与的文旅项目和文创产品,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共享绿色发展收益,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年均增加村级可用财力百万元,其中,核心区村屋租金年均可增收3—4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