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南京市浦口区“三步走”促成滨江生态蝶变
发布时间:2024-04-17 08: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一、案例背景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长江北岸,拥有54千米的长江岸线,对全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由于交通条件优越,曾经的长江岸线浦口段造船厂成群,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沿线曾引进各类建设项目47个,涉及船舶修造、港区物流、石油制品、交通设施等多个行业。其中桥林街道沿江段先后引进39家船舶修造和物流企业,衍生出“十里造船带”。船厂切割、轧钢、喷漆、除锈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重度污染,威胁浦口滨江区域生态安全。
近年来,浦口区坚持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按照“保护修复-生态培育-产业引领”的“三步走”战略,清退落后产能、治理入江支流、修复岸线生态,打造绿水湾湿地公园、东龙山郊野公园、“江上草堂”省级特色田园、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积极培育旅游康养、智慧农业、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增值外溢。曾经的“十里造船”蝶变为“十里春江”,相关整治工程被水利部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成功案例在全国推广。筚路蓝缕,一场生态决战让绿色滨江成为了浦口最闪亮的底色,实现从本底性价值保护到生态产品价值溢价的系统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二、核心机制
浦口区立足滨江区位优势,统筹实施“保护修复-生态培育-产业引领”的“三步走”战略。首先,针对功能退化、系统受损、格局失衡的生态空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较好的本底条件;在生态保护修复基础上,科学编制《浦口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对自然资源进行导向型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打造多样化的滨江特色生态产品;借助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速培育滨江新质生产力,让创新动能在十里春江蓬勃成势,促成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最终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从恢复到外溢的全流程。
三、具体做法
一是提升生态本底,实施一体化保护修复。浦口区依江而建、因江而兴,滨江岸线一度聚集着几十家大小船厂,长期处于占而不用、乱占乱用的状态,滨江不见江、邻水不亲水。浦口区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来,至今共整顿了47家企业,拆除建筑物约13万平方米,清除水泥地坪、砂石地坪等150万平方米。在全面整改基础上,共投资约70亿元完成各类岸线保护修复项目38项。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国家级重大修复工程),完成25个历史遗留矿山共192.7公顷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打造高旺河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包括17个生态治理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同时,浦口区积极开展第二水源地项目,其中长江桥林水源地已正式启用,释放原江浦水源地保护区及沿江上下游空间,还岸于民。目前,浦口区长江岸线整治效果显著、项目区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二是赋能生态空间,培育多样化生态产品。浦口区在长江岸线整治复绿的基础上,坚持“改”的同时立足于“建”,变自然资源劣势为优势,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后建设了东龙山郊野公园、舟营公园、驷马河公园等体现造船工业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打造2.5公里的驷马河岸风光带;建成乌江项羽文化园,再现西楚霸王传奇文化色彩;创建一代草圣林散之书法艺术交流中心,建成“江上草堂”省级特色田园,传播浦口书法文化名片。同时,浦口区高度重视滨江湿地生态价值实现,大范围实施退养还湿工程,着力打造了滨江湿地公园、三桥生态科普园、绿水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以湿地地貌为主要特色的郊野公园。其中,绿水湾湿地公园规划面积21.36平方公里,囊括了以绿水湾水域为中心的江洲、圩区等大量湿地资源,区域内设立有南京市豚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站和江豚观测点,集生态、旅游、渔业、农业于一体,已成为南京市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以“多元综合”的湿地公园建设模式,促进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推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
三是转化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化产业集群。浦口区积极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治理项目与收益性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促使滨江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努力打造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立足滨江生态优势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在浦口高新区2.28平方公里核心区内打造无人机特色产业园和创新中心,以长江南京段98公里水域为辐射区,开展无人驾驶航空试点工作,陆续开发长江物流、森林消防、植被调查等多种应用场景,成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2024年2月8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东技术中心”项目落地浦口高新区,实现“拿地即办证”,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华东区域环境问题的核心技术,也将助力浦口高新区形成生态环境科技研发高地。同时,浦口区积极打造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占地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绿谷方舟”,布设3.5万平方米公共实验区,针对农业特点,就近就便布局万亩中试孵化展示基地,以高程度开放共享支持绿色农企创新发展。
四、主要成效
一是长江岸线全面复绿。浦口区长江岸线复绿工程实施以来,复绿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完成沿岸造林绿化超3500亩。截至2023年12月,城南河龙王庙省考断面全年水质均值达到Ⅳ类水,全年达到省考标准,水质提升非常明显。制定长江岸线复绿工程的养护方案,实现了长江浦口段河道“段格化”管理,形成了“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的巡查网格体系,严防非法占用长江岸线回潮。经过长期坚持,浦口区滨江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生态产品供给的本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生物多样性全面恢复。通过滨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长江岸线浦口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近年来,共打造约10公顷的长江江豚、长吻、铜鱼临时救护恢复基地,3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出现了增长,长吻、铜鱼等鱼类逐渐恢复,“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年均观测记录达2000头/次。绿水湾省级湿地修复后,保有维管植物140种、高等动物178种、鱼类有将近100种、鸟类有119种,其中水鸟种类占到了南京市水鸟总种类数的83.5%,成为了夏候鸟的栖息地。
三是生态产品全面升级。浦口区充分挖掘滨江优良生态资源中蕴含的“产业附加值”,不断整合改造生态资源、转型升级生态产品。如今,总长13公里的滨江风光带一期工程已经面向市民免费开放,闻涛广场、浅草览湖、芦洲梦泽等处处风景如画。17公里长江精品旅游线路全部建成,造船工业主题公园、湿地公园、体育公园等一系列生态公园串联辉映。浦口滨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十里造船带”焕发绿色新颜,全面提升了滨江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营造出了全民共享的“绿色幸福”。
四是新质产业全面引进。在生态环境整体向好的基础上,浦口区积极引进新质生产力。目前,浦口高新区无人机基地已集聚以长空科技、航天国器、迈杰科等为代表的无人机产业相关企业30家左右,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培训考试、运营服务等领域,实现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近5个亿。引进的“华东技术中心”项目带动了区域地价整体提升,以生态治理优势充分激发土地资源价值。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目前已累计签约和注册农业高科技企业100多家,其中3家企业成果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浦口区坚持努力做好“生态+”文章,从“十里造船带”到“十里风光带”,不仅提升了生态产品附加值,也让一个个新质产业链在长江沿岸“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