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宜兴市“碳汇交易”拓展生态产品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17 08: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一、案例背景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南端,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东部则为太湖渎区,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宜兴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宜兴市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过程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化的路径。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22年,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宜兴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聚焦森林资源,建设森林保护利用样板,探索森林核算与补偿挂钩机制,重点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其中,包括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构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健全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二、核心机制
(一)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总体方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注重生态资源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通过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明确各类生态产品的功能、价值及市场潜力。同时,制定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创新生态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模式
宜兴市探索出了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府+社会资本+农户”的合作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技术和资金,农户则负责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了自身生态优势,引入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与生态产品价值化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科学评估了区域内竹林碳汇效益,并形成生态资产抵押,实现绿色金融产品申请与备案,为区域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三产生态化转型提供了科学范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案例。
(三)呈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鲜活范例
2023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无锡)与中国太保产险合作,打造“零碳物博”2.0版,通过引入碳普惠创新机制实现展会期间碳中和,“宜兴阳羡竹林碳汇项目”成功将3623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交易,属无锡地区首例。通过碳交易,实现资金支持,是“双碳”实践的重要体现,实现科普宣传与活动中和双赢目标。此外,宜兴市还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模式,通过对生态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激励生态保护积极性。
三、主要做法
(一)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宜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校在生态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估以及参数本地化等措施,明确了各类生态产品的功能、价值和市场潜力。特别是针对宜兴市丰富的竹林资源进行了固碳能力分析,通过参数本地化校正后得到宜兴市竹林碳储量为97.82万吨,这一数据结果为宜兴竹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数据基础。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宜兴市培养了一批具备生态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了宜兴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政策加持生态产品,拓展自然资源领域价值转化新路径
2023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宜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方案》。方案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和措施。首先,它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和原则,强调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其次,方案提出了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等任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方案还注重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通过构建生态治理修复新机制、拓展生态湿地产品价值等方式,释放生态产品的潜在牵引力。
(三)拓展“两山”路径,多种模式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宜兴市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禀赋,探索出多样化的“两山”转化路径。一方面,通过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举措,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环境。例如,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宜兴市坚持综合治理,使得太湖西岸的湿地群和“三氿”的水下森林得以茁壮成长,美丽示范河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生态产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另一方面,宜兴市还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形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新模式。通过实施“矿地融合2.0”等创新举措,宜兴市成功将“残山剩水”转化为城市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绿化水平,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空间。同时,这些举措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工作成效
(一)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宜兴市在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1年以来,宜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195家,升级改造1058家;2022年至今,淘汰44家黑色金属铸造企业、14家印染企业。例如,青龙山生态公园在2017年之前,还是连人都走不进的废弃矿山宕口。满目疮痍的山体经过深度生态修复后,实现了“荒山变青山、宕口建酒店”。近年来,宜兴创新实施“矿地融合”整治项目,逐步形成了灾害治理、生态复绿、景观再造、土地复垦利用的矿山综合整治模式,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产生新增耕地面积475公顷,释放国土规划空间1200余公顷。
(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宜兴市得到了生动实践。凭借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禀赋,宜兴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商的青睐,成为资本集聚的热点地区。这一优势不仅为宜兴市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入,更为其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上下游产业逐渐丰富,环保产品已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此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产业互动和循环。
(三)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竹林碳汇助力生态与经济发展新路径
针对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丰富的竹林资源进行碳储量评估,根据生物量法计算得到本区域竹林碳汇量为每年2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竹林固碳价值达到了1479.14万元/年。这一价值的评估为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度假区也通过定量化评估结果实现了金融路径的突破,形成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