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
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亩产论英雄”,按照苏州“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总要求,持续开展产业用地更新行动,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持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张家港市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实的措施、新的技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加速转变,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千分之三的GDP,获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 “全省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因节约集约用地成效突出,2020年张家港市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二)“两集聚两提升”行动概述
1.行动的现实背景。张家港市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开发强度已超34%,逼近“资源底线”,部分产业结构层次低、节约集约利用不够、企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愈发凸显。城市发展已迈入存量时代,必须积极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
2.行动的创新思路。计划五年内,逐步实现产业用地空间集聚和产业集聚,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容积率,更新产业用地2.2万亩,亩均税收提高30%、容积率提高15%。主要有六大举措:一是摸清产业家底,明确目标对象。二是编制更新规划,制定推进计划。三是完善准入机制,扎好“口子”。四是健全退出机制,做好退出“后半篇”文章。五是鼓励多方参与。六是深化全程监管。
3.行动的前期条件。张家港市统筹全域规划,已划定16万亩工业用地保障线,形成“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工业区块”梯次发展格局;定期更新《产业用地供应热力图谱》,向社会发布可用产业地块信息;定期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并对区镇政府开展评价考核,制定奖励政策;制定《张家港市产业用地更新“两集聚两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4)》,作为行动的总体纲领。
4.行动的初步成效。2020年以来,张家港市累计完成产业用地更新17637亩,其中原地更新7970亩、“退二还一”8312亩、“退二进三”1355亩,更新力度位居苏州前列。产业用地亩均税收和容积率稳步提升,产业用地空间更加集聚。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从2018年697.35万元/公顷,增加到2022年790.51万元/公顷。
二、经验做法和成效
(一)开展调查评价,打好行动基础
为系统推进产业用地更新,在往年用地调查和工企评价的基础上,2022年张家港市启动产业用地补充调查,重点排摸产业用地的房地产权关系、租赁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将企业用地数据与产出、能耗等数据挂钩,对全市6320宗17万亩、近8500家企业做到“一地一数据、一企一数据”,并建立数据分析展示平台。成果有力支撑了《张家港市产业用地更新专项规划》的编制,制定出“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助推工业集中区的更新改建和整合重建。
(二)严把项目准入,把牢行动前提
落实省、市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相关意见,2022年进一步提高产业项目准入标准,新增项目和二级市场项目,原则上用地不小于1.5公顷、投资总额不低于6000万元、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6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100万元/年,否则不予单独供地。严格审核用地超200亩项目,避免企业圈地囤地。注重产业契合度,既要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条件,又要符合市“4+4”产业链和区镇主导产业。
(三)建立评价体系,充实行动依据
健全产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契合度、投入产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对于在项目规模、研发能力、人才引进等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企业加分,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低效利用、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减分,一票否决触碰安全生产、环保“红线”和上年度工企评价差的项目。
(四)土地弹性出让,巩固行动成效
将产业项目评价得分作为土地弹性出让的依据,得分95分以上的按50年出让,得分80~95分的按30年出让,得分70~80分的“先租后让”,得分60~70分的入驻现有载体。落实“双合同”监管,在签订出让合同或是转让合同的同时,按照准入要求签订投资发展监管协议。2020年以来,按30年弹性出让的产业用地共88宗2340亩。
(五)鼓励自主更新,完善奖励制度
促进工业用地复合立体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厂房自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增工业项目需利用地下空间的,地下空间与地上土地使用权一并出让。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且自用的不增收土地出让金,并可享受一次性资金奖补,如:对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库)的项目,每个泊位奖补10000元,地上机械式立体车库每个泊位奖补5000元;对厂房加层的,新增二层部分奖补120元/㎡,新增三层及以上部分奖补160元/㎡。2022年起,新增工业、物流项目容积率不低于1.6,载体项目不低于2.0,科创、专项服务产业项目不低于2.5,特殊项目一事一议。
(六)创新节地模式,凝炼行动经验
凝聚节约集约共识,政府、企业同向发力,形成一批节地示范案例。五棵松科创园“拆旧建新”,建设高标准厂房搭建产业载体,容积率从0.39提高至2.03,亩均税收从4000元大幅提升至60万元。锦阳工业园占地88亩,通过腾退低效厂房打造新兴工业园区,建筑面积净增加8万平方米,配建工业邻里中心,成为混合开发、复合利用的典范。江苏申港锅炉利用厂区内边角地建设集露天运动球场、地下消防水池于一体的复合型立体停车楼,新增396个停车位,兼顾生产和生活配套需求,成为企业自主节地的典范。
张家港市五棵松科创园更新前、后对比照片
三、适用范围和推广前景
(一)适用范围
产业用地更新“两集聚两提升”行动,主要适合在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推广,这些地区存量产业用地体量较大,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按照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需对传统产业和低效用地进行更新,鼓励产业入园、工业上楼,提高效益。
(二)推广条件
推广地区的存量产业用地相对低效、分散,新增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旺盛,亟需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前期开展过产业用地调查和评价,对产业用地情况充分掌握。初步建立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政策创新激发更新动力,企业自主更新意愿强烈。建立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原有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愿意共同参与。
(三)改进方向
一方面,因地制宜细化配套政策。在推广过程中,需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制定详细可行的更新计划,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政府财力,采用可持续的更新模式。另一方面,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在严把项目准入的同时,加强产业项目的开竣工、投达产和运营的监管,对达不到约定要求的企业督促整改或加快清退,确保优质项目有地或有厂房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