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江苏自然资源新成果
《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获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筑牢高质量发展空间基础
发布时间:2024-04-17 09: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多规合一”以来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的成功获批,是我省自然资源管理和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基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将为江苏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支撑。

   

    1、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到2035年,江苏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7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34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8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0.95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

    

    2、构建“两心三圈四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蓝图
    加快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国家战略引领下的跨区域协调,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促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和协调均衡发展。优化太湖丘陵、江淮湖群生态绿心功能,推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以及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引导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海陆海统筹带、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陆桥东部联动带协同联动。

    (1)塑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农业空间,支持乡村振兴
    (2)营造湖美水清生态空间,增强“美丽江苏”底蕴
    (3)构建紧凑集聚城镇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强化陆海空间协同,努力建设海洋强省

   

    3、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塑造宜居宜业的空间格局
    加强水、森林、湿地、矿产等资源系统保护利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充分彰显“水韵江苏”国土空间品质。进一步发挥国土空间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景观资源的载体作用,支持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水为媒、以水为脉,坚持沿江沿海沿河沿湖“四沿”联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示范省份。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体系,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人口及经济发展布局相匹配,构建城乡生活圈。有效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殡葬、托幼、社区商业、邮政快递等公共服务用地供给,促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