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5个世界地球日 > 江苏自然资源新成果
“双碳”实践进行时 数据赋能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4-04-16 21: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江苏省测绘工程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问题的最优解。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我院时空大数据中心率先行动、主动作为,牢牢把握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一提升”工作定位,通过时空信息支撑“双碳”目标,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数据赋能新篇章。
 

“两山”理念引领绿色转型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中国迈向绿色发展新征程,各地逐渐摒弃以牺牲环境做代价的发展老路,自觉谋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其中以徐州沛县为代表的一批先行城市正在加速驶入绿色转型的“快车道”。
    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的煤炭主产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15.47亿吨,年产煤炭1460万吨,占全省近七成。40多年的煤炭集中开采,留下10万多亩采煤塌陷区,成为“大地的伤疤”;航运和水产养殖的粗放发展,历史上的两次干旱成灾,使得微山湖反成“纳污池”,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西北部的大沙河是季节河,在治理前每逢冬春就河床干涸,又因为土体疏松、漏水漏肥,大风一刮便黄尘弥漫,飞沙眼红,沿岸的鹿楼、朱寨、安国、龙固等乡镇深受其害。
    沛县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鲜明的“大数据”印记。进入新时代,沛县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重煤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痛下决心转变的时候。2022年,县大数据管理中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经济发展局联合江苏时空大数据建设中心共同对全县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该工作基于沛县近20年的多时相多光谱遥感大数据进行,研制了一种综合遥感生态指数(RESI)来定量评价。指数通过选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项核心自然指标来反映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能够全面且高效地反演及监测区域内全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状况,为全县生态评估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通过对比20年间遥感生态指数的变化情况显示,沛县近20年来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在持续好转,近10年有加速向好趋势;生态环境指数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以安国湖湿地为代表的原采煤塌陷区和大沙河沿岸更为明显。说明了沛县近年来下大力气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是卓有成效的,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近年来,沛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摆上突出位置直面生态之痛,治愈采煤塌陷区“大地的伤疤”,擦亮曾经蒙尘的“微山湖明珠”,畜禽养殖粪污“变废为宝”,一大批环境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一系列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生态沛县的秀丽底色更加彰显。如今的沛县,湿地公园里芦苇摇曳,微山湖上碧波荡漾,乡村环境生态宜居,千年前水草茂密、河湖丰沛、禽兽隐栖的“沛泽”模样重现。

 

数字手段破局发展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奋力谱写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篇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和运用资源。我省历来人地矛盾突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工业用地供给几无增量的条件下,只有不断优化工业空间效能、深入落实产业升级,才能持有效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沛县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环微山湖区域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历来以“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为发展理念,工业企业的能效和产出对全县经济具有重大影响。此外,作为资源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未来必将面临较大的能耗和碳排放压力,用地指标也越发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沛县以“先有想法、再有办法、最后落实到算法”的数字化思维来破局这一发展困境,启动了“沛县工业企业大数据监管平台”项目,由江苏时空大数据建设中心承担建设工作。
    该平台于2021年12月建成并上线试运行,主要解决工业企业监管过程中三个方面的痛点难点:一是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异构明显、互相矛盾,难以形成有机整体进行综合研判;二是政府作为管理者很难精准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纳税、用地、能耗等信息,导致“双控”目标无法落实到位,惠企政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不能对全县碳源、碳汇进行准确核算。项目通过数据治理融合沛县全县自然资源、经发、统计、税务、人社、供电等多个部门的十余类公共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面向全县工业企业研制了企业综合能效评价模型,构建了在线监管系统,有效弥补了传统监管方式信息闭塞、监管乏力的短板,实现对全县工业企业的精准监测和高效管理,既能够为政府掌握工业企业真实的运行状况提供有力支撑,也能够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决策支持依据,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集约利用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该平台是测绘地理信息拓展应用领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尝试。在业务创新方面,项目理念先进,紧扣“双控”“双碳”等政策关注点,将多部门公共数据融合为整体,进行企业监测和能效评价,是数字经济的典型应用,是创新监管方式的有效落地,是提升监管能力的有力措施,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流程创新方面,将工业企业运转的风险点前置,改“事后处置”为“事前、事中预警”,并将大数据监测和人工监管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尽可能降低企业在“双控”、“碳中和”大背景下的可能存在的发展风险,便于政府及时干预调整,助力政府精准发力。在技术创新方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发的工业企业综合能效评价模型,将企业能效评价进行了充分量化,便于“让数据说话,依数据决策”,大幅提升了排查“一低两高”工业企业以及“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用地问题的效率。

 

时空信息支撑“双碳”目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的推进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更是传统能源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
    江苏既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也是全国碳减排的重点省域,呈现出碳排放总量大、高碳发展惯性强、减排时间紧等特点。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为此江苏时空大数据建设中心率先展开了行动。近两年来,他们联合沛县相关部门共同成立项目组,以沛县为研究区域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围绕自然资源要素碳情评估和动态监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之所以选择沛县作为研究区域,主要由于沛县紧邻微山湖,既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高耗能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比高,经济结构具有显著“高碳”特征;也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域、重化工基地、省际边缘县域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模式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成果将会形成易复制、易推广的成果和经验,能够充分辐射周边县区、带动苏北,对全省在“双碳”产、研、用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踏上新征程,江苏时空大数据建设中心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铭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历史使命,持续服务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敢为善为、落实务实”的干劲为实现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