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3个世界地球日 > 生态修复治理
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六合区龙袍街道团结村原团结砂矿废弃矿山治理及
发布时间:2022-04-14 15: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然资源部决定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并下发了《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本项目的实施消除长江经济带沿线视觉景观污染,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建设,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环境,使废弃的矿山与周边优美环境融为一体,彻底改变长江经济带沿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采取废弃地综合整治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解决了乡村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及乡村实施道路,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一、项目概况

  修复区内土地类型主要为采矿用地、林地、草地、旱地等,修复区总面的积55.4438公顷,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春末夏初盛行梅雨,降水强度增大,暴雨次数增多,区内的水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及疏排,导致修复区内四处可见坑洼水坑的现状(图1)。
  修复区地势北高南低,北侧由于矿山开采破坏了山体稳定性,自然山体不复存在,山体残破不堪,边坡裸露,对周边居民及过往人员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开挖也导致地形高低起伏,植被覆盖率低,坡表存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的现象,边坡也存在滑坡、崩塌隐患,在降雨或受到强烈震动影响时仍易继续产生崩塌滑落,宕底积水成塘,塘内淤泥堆积,处理难度大。南侧废弃地高低不平,地形坑洼,浅部土体松散,沙石飞扬,暴雨后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的泥浆对临近土壤和地表水系造成污染。废弃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视觉污染和空气污染,原状矿山占地严重破坏土地,未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极大地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该项目由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龙袍街道办事处对修复区实施项目治理及复垦,江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承担施工任务,设计单位为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监理单位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图1 治理前地貌

  二、特色治理做法
  (一)消除地灾隐患,恢复绿水青山
修复区北部及东部部分宕口边坡紧邻仪征行政分界,削坡没有退让的空间(图2),因此,边坡地质灾害治理采用回填压脚、清坡(有条件的)、削坡、设置排水沟等方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能削坡降坡区域进行削坡减载,不具备削坡条件的采用回填压脚,形成边坡过渡带,使边坡平缓过渡,然后采用乔灌木种植、普通喷播等措施对边坡人工修复绿化,尽量与周边自然生态协调一致(图3)。坡面、坡底设置截、排水沟,将汇水排出边坡整治区域。其次,废弃地修复区域按场地设计标高采用削坡降坡、清除残丘、高挖低填、场地整平等措施,平整场地用作耕地、林地,林地主要种植樱花、紫薇、银杏、行道栾树,在不同季节带来不一样的林地风格。
 

图2 仪征分界边坡

 

图3 治理完成后边坡

 

(二)变废为宝,建设高质量农田
  为了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田间机械作业,满足灌溉排水要求,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和《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有关规定,进行土地平整。由于修复区起伏较大,因此本次规划的土地平整采用全修复区平整,将边坡及废弃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场地平整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场地平整相结合,在平整后场地上覆 60厘米耕植土(图4),严格满足了设计标高的要求。
 

图4 覆耕植土

  (三)横纵交错,分层压实
  修复区存在的泥塘区域地貌标高高于设计田地标高50厘米,深度达3-4米,体量约60000立方,施工机械进入存在陷入的危险。邀请了相关专家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并给出处理意见,结合各方意见最终将泥塘区域设计的水田更改为旱田,因地制宜的采用横纵交错竹排分层回填压实法(图5),在原有泥塘地貌上采取先横向铺设一层竹排,采用小型机械覆50厘米厚耕植土,再纵向铺设一层竹排,并覆厚度60厘米耕植土,经检测该区域的田地承载力能满足标准农田建设的大型农用机械正常使用。
 

图5 横纵交错竹排分层回填压实

  (四)创新治理,实现工期、效益双赢
  对修复区的遗留尾矿矿坑同样邀请了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踏勘,并给出处理意见。采用泥浆处理机械进行水土分离,费用投入较大且将影响整个项目工期,采用生石灰、水泥进行拌和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危害,不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要求,经综合考虑(表1)最终选择采用竹排加碎石挤淤排水疏干,将淤泥挖出后晾晒,再与干土1:1拌和后回填,挖填拌合量达180000立方,回填平整后再覆60厘米耕植土,同样进行承载力检测能满足标准农田建设的大型农用机械正常使用。
 

表1 遗留尾矿处理方案对比表

 (五)科学检测,严把土壤质量关
  根据本项目的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标准,确定修复区复垦后新增耕地的平均利用质量等别为六等。所以先行对复垦客土来源地进行土壤状况进行了抽样检测,经检测合格方可用于复垦客土。采样单元设置为1000立方,采集土壤样品213套,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采样深度约5米,每个采样点取样5个(图6),样品自规定的起始深度以下连续采10-50厘米长的土柱。参照《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对土样的铬、汞、砷、铅、铬、铜、镍、锌、六六六总量、滴滴涕总量、苯并(a)芘共计12项指标检测,均无超标现象,满足复垦客土土壤的环境质量要求。
 

图6 客土来源地现场取样

  (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利资源
  本项目设计农田均为水田(除泥塘区域约22亩为旱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可以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并输出,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水资源配置服务,促进农田种植增收增产。对项目区已有土门金泵站进行了设备的更换调试,并新建一座水利泵房,以满足区内农田灌溉需求。在每块田地前缘进行了农田灌溉渠道的修建(图7),田口安装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闸口,并在每块田地后缘及坡面、坡脚处设置排水渠道,通过排水渠道将区内多余水量引流至下段湖泊及河流。在灌溉渠道及排水渠道交汇点共设置5处互通闸口,在旱季可以将项目区水库水源通过渠道调度至下游湖泊及河流,帮助下游农田灌溉。
 

图7 灌溉渠道修建

  三、主要成效
  (一)社会效益
关闭矿山经地质生态修复治理,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消除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六合区的形象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周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区基本实现水利、交通网络化,土地耕作规模化、灌溉机电化、极大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要求。项目区土地利用经过规划改造后,田畴平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便于农民集约化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现全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带动、促进和规范六合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将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为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积累一些经验,不断的挖掘本地的土地整理潜力,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将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为百姓办实事的事业,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经济效益
  项目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补助及区财政统筹。项目总投资约6515万元,省级财政补助50%,其余资金由区财政承担。通过对原团结矿区关闭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将得到彻底改善,与周边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相协调。改善往来六合、仪征交通干线沿线的环境面貌,为六合区的投资环境提档升级,吸引众多的商贾来此投资,人才来此就业,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及收入水平。
直接经济效益:挂钩复垦项目实施增加耕地27.1079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年新增粮食产量约357824公斤,受益人口达1520人,挂钩复垦项目涉及农民人均新增年均纯收入约259元。
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改善及道路交通建设带来了的周边土地获益、周边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文环境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旅游业发展,以及项目所在地投资环境的优化,对实施的龙袍新城建设、奶山温泉小镇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其间接效益不可估量。
  (三)生态效益
该项目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干流两岸,原工矿废弃地与周边生态环境格格不入。经过治理,不仅使得该区域长江沿线自然生态景观大为改善,更能固土蓄水防风, 极大的改善了该区域空气、水体、土壤和噪音环境,促进长江沿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屏障功能,取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也彻底消除了裸露边坡存在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破损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有效地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六合区的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南京市六合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外部环境,促进了项目所在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前

治理后

治理后南区效果

治理后北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