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高新区南城东凤凰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东凤凰山位于高新区南城街道,G25长深高速东侧,受历史上开山采石影响,东凤凰山原始山体地貌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坏,山体坡面岩石裸露,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存在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城市形象。2019年,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东凤凰山整体形象,市资源局协同市高新区组织实施东凤凰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项目治理区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治理资金投入400余万元,获2019年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补助200万元。项目于2019年10月开工,2020年6月完工。该项目工程措施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和坡面植被修复两部分,其中地质灾害工程措施包括危岩体清除、锚杆、主动防护网、挡墙、排水沟;坡面植被修复措施包括生态袋、客土喷播、团粒喷播、高分子稳定剂喷播、坡脚废弃地苗木种植等措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基本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有效改善了宕口生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
二、主要做法
1.改进治理工艺。为了破解连云港高陡岩质山体边坡生态修复难题,市资源局开展了大量探索实践:一是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废弃采石宕口现状,分析问题,查找难点,并考察学习气候、地质条件相似地区成功项目的先进经验;二是注重技术创新,与相关技术单位在设计思路、工艺方法、材料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重点加强喷播技术和材料研究,增强坡面土壤基质的附着性和存水性;三是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养护管理,确保方案落实到位。经科学设计、精密施工,生态袋、团粒喷播、高分子稳定剂喷播等新工艺在东凤凰山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得到了良好应用,绿化效果明显。
2.创新管理模式。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监管。一是构建了横向联动、纵向统一的行政监督监管体系,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横向联动强化了目标责任的落实,市局、县区局(分局)、资源所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项目的监督、监管。二是采取信息化手段监管具体项目,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一张图慧眼守土平台,对正在实施的项目实时监控;利用微信工作群搭建工作监管平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施工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就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管理、交流、反馈。
三、成效及特色亮点
1.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开山采石活动占用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使绿荫成群的青山绿水变得千疮百孔,自然景观、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始的“一墙式”开采方式 ,使山体危岩耸立,并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亟需进行治理。露采矿山生态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我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东凤凰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植被生态破坏殆尽,同时由于紧邻G25长深高速,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对东凤凰山破损山体实施治理既可以恢复山体植被生态,又可以提升城市形象,项目实施极为必要,具有示范意义和标杆作用。
2.转变思路,改进矿山生态修复模式。连云港地区山体边坡岩性主要为海州群和东海群变质岩,岩石质密坚硬,边坡高陡,土体附着困难,加之季风性海洋气候特点,冬春干燥少雨,夏季强对流天气多发,短时强降雨冲刷强度大并伴有大风,导致坡面保土保水困难,植被难以生长。传统的削坡、降坡、平台种植、普通客土喷播等工艺,对山体扰动较大,绿化效果一般。本次东凤凰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摒弃传统的“大削坡、大开挖”治理模式,设计采用生态袋、高次团粒喷播、高分子稳定剂喷播等新的治理工艺,经科学有序施工,新工艺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光秃秃的山体岩面重新披上了“绿装”,凌乱的宕口废弃地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景象,宕口生态显著改善,对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探索创新,解决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难题。为探索解决我市高陡岩质边坡治理难题,市资源局近年来通过调研学习、比选论证、现场试验,不断改良治理工艺,寻求适合我市岩质边坡的治理方法。从实验比选和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生态袋结合高次团粒、高分子稳定剂喷播等新的工艺方法抗冲蚀性较强,生态修复效果基本达到预期。这几种新工艺跟传统的工艺相比治理费用降低,施工周期缩短,抗冲蚀性和水土能保持能力较好,绿化效果更为协调;高分子稳定剂、模块化等新材料新技术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符合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新工艺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削坡降坡对山体造成二次破坏,基本不产生余量资源,便于监管,而且还可以减少震动和粉尘等环境污染,施工过程更为环保安全。
四、经验启示
1.治理工艺需进一步改善。从项目实施情况来看,采用生态袋、团粒喷播等新技术,坡面土壤基质虽然脱落较少,而且由于正好赶上夏季雨水较多,植被生长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和局限性。项目所采用的治理工艺虽然减少了对山体的二次破坏,但由于只是采用人工机械清坡方式进行浮石危岩清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不彻底,仍然有崩塌隐患存在,而且新的治理工艺和方法由于没有降低坡度,坡面存水性较差,对养护要求较高。我市大部分采石宕口周边没有河流、水库、坑塘等水源,养护难度和成本投入太高。
2.工作推进要量力而行。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经费短缺、遗留问题多等诸多困难,而且我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本身就不太适宜开展山体边坡复绿工作,全面铺开、全面复绿尚不具备条件。对于矿山治理,一味强调复绿,投入大量资金未必会有效果,且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在资金落实不到位,矛盾纠纷未处理的情况下,启动治理反而会起负作用。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影响,财政紧张情况下,建议应遵循“先易后难、分类分批”的原则,对于体量小,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的项目,优先组织实施;对于不直接威胁人民群众安全,边坡落差大、面积广的废弃矿山,可以先采取封闭措施,时机成熟再治理;对于位置偏僻,面积小,风化程度较高或自然恢复初见成效的,可以撒播草种、树种,助其自然恢复。
3.治理方式坚持因地制宜。今后治理设计时要结合实际,对于位置偏僻,不直接威胁人员财产安全的矿山治理项目,建议以生态再造为主,应用新的喷播技术,同时为确保安全,要在外围设置挡墙,防止人员进入;对直接威胁人员财产安全的废弃矿山,建议以消灾减灾为主、生态修复为辅,按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规范要求进行治理。同时,治理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就是复绿。当前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计方案编制单位以地勘单位为主,今后对位于城市重要节点位置的废弃矿山,可以考虑引入园林、景观设计单位,将园林造景融入到设计方案之中,提升治理效果和档次。
附件:项目前后对比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