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应对雾霾天气、去除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绿色植物能够固碳释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气,从而维持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减少了温室效应。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可供约1000人呼吸氧气之用。此外,森林的树冠、枝叶的尖端放电以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光电效应均会促使空气电解,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被吸入人体后能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状态,改善肺功能及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能力。
——绿色植物能够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树木等绿色植物能稀释、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害、有毒物质,再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化害为利或者把有害物质固定在植物体内,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1公顷梓树林可吸收140千克的氯气。在污染区,桑树的含氟量是对照区的512倍,臭椿、夹竹桃吸收的量可达其正常含量的近30倍和8倍。另外,月季、杜鹃、木槿、紫薇、山茶、米兰等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很强;女贞、泡桐、刺槐、大叶黄杨等有极强的吸氟能力,松树、合欢、紫荆等有较强的抗氯、吸氯能力。
——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树木的树冠、茎叶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和传播,而且能够过滤和吸收放射性物质。有研究表明,一些地区树林背风面叶片上的放射性物质颗粒只有迎风面的1/4。树林背风面的农作物中放射性物质的总放射性强度一般为迎风面的1/20至1/5。又如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毫居里的放射性碘时,在中等风速的情况下,1公斤叶子在1小时内可吸滞1居里的放射性碘,其中2/3吸附在叶子表面,1/3进入叶组织。不同的植物净化放射性污染物的能力也不相同,如常绿阔叶林的净化能力要比针叶林高得多。
——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大气除有害、有毒气体污染外,灰尘、粉尘等也是主要的污染物质。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其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则对人体危害最大。树木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的灰尘,那些叶子表面带有刺毛、茸毛和叶面粗糙的植物以及叶面分泌油脂和粘液的绿色植物,滞留和吸附大气中灰尘和粉尘的作用就更大。据测定,1公顷以树木为主的绿地,每年可吸附或阻挡沙尘12吨。
——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树木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沫上随气流传播,一些树木还可分泌有机酸、萜类等植物杀菌挥发物,桉树、樟树的挥发物能杀死蚊虫,驱走苍蝇,杀死病菌;绿化好的街道与绿化差的街道空气含菌量可相差数倍。1公顷圆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60千克的杀菌素,2小时内可杀死白喉、伤寒、痢疾等病菌,形成天然的抗菌地带,对人居环境净化和人们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研究证实,森林可通过覆盖地表减少PM2.5来源,起到减尘作用;叶面可吸附并捕获PM2.5,起到滞尘作用;植物表面可吸收和转移PM2.5,起到吸尘作用;树木的阻挡可降低风速促进PM2.5颗粒沉降,起到降尘作用;林带可改变风场结构阻拦PM2.5进入局部区域,起到阻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