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
案例介绍
潘安湖,贾汪采煤塌陷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塌陷面积3万余亩,积水面积达3600余亩,平均塌陷深度为4米,最深处深达20余米。采煤所致塌陷一度给贾汪留下了“满目疮痍”:地表下沉、耕地损毁、房屋开裂,群众生产、生活乃至生命财产安全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困则求变,穷则思富”。贾汪区委、区政府多次对上沟通协调江苏省财政厅、国土厅,寻求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在江苏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和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支持下,最终确定了以“综合整治”为核心的采煤塌陷区治理目标,提出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建设”四位一体综合整治新思路。
2009年底项目获批,江苏省财政厅下达批复资金1.71亿元,项目建设规模1.74万亩,亩均投入近万元,创下同类项目批复预算资金最多,面积最大,单体投入最高“三之最”。
贾汪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针对潘安塌陷地形复杂、塌陷程度不一、损毁程度严重等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原则,以首创四位一体的建设新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速度建设,按照“高效农业区、生态修复区、湿地景观区”三大片区功能进行精心设计,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利用,打造绿水青山,建成“中国最美乡村湿地”。按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形成了总规划面积52.87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5.98平方公里,外围控制面积36.89平方公里的潘安湖湿地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展蓝图,力求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湖泊、湿地、岛屿的组合,形成层次丰富、空间景观丰富、植被物种丰富的生态湿地空间,2019年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
项目申报创新:潘安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创立了采煤塌陷地复垦“综合整治”新科目;项目单位投资量超过多种土地开发复垦科目单位投资量总和,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之最;项目申报首次引进了以当地政府做法人,专家和设计公司为依托的“政府+公司”的项目申报新模式。该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科目分类、投资和《土地复垦条例》的修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实践证明对全国同类项目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治理理念创新:贾汪区委、区政府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在潘安采煤塌陷区治理设计中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出了“四位一体”治理新思路:依据地形地貌特征,以“高效农业、生态修复、湿地景观建设”标准规划了“三大功能片区”,精准定位围绕“水”面做文章,对塌陷范围广,程度深的大塘和星罗棋布的小坑,统一规划布局,通过扩湖筑岛复绿,实现了生态修复和景观再造,将潘安采煤塌陷区治理成了中国最美乡村湿地公园。
治理模式创新:潘安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项目首创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建设”四位一体综合整治新模式。通过“耕作层剥离,交错回填”等技术复垦采煤塌陷地0.94万亩(含永久基本农田1044亩);通过扩湖筑岛、生态环境修复湖面0.72万亩;通过水土污染控制、地灾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休闲旅游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湿地景观再造1.13万亩。
治理技术创新运用:针对潘安地区采煤塌陷地形复杂、塌陷程度不一、损毁程度严重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合作,积极探索创新运用了地貌重塑技术和土壤重构技术。通过“挖低垫高、削高填低、扩湖筑岛”等具体措施,把塌陷土地较深部分挖成渔塘或湖面,并将明显高且突出的地块,进行土方开挖,大面积充填到相应低洼处成为可耕地,或就近筑岛成景点。
通过综合整治让原本贾汪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蝶变成为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湿地公园。2019年助力贾汪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就了贾汪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变,为资源枯竭城市生态转型发展提供样板,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图1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前房屋开裂

图2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前村庄沉陷

图3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过程

图4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过程

图5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过程

图6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治理过程

图7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后湖面景色

图8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