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51个世界地球日 >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扬州市广陵区荷花池公园地下停车场
发布时间:2020-04-17 11: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随着城市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需求与有限性矛盾不断增大,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扩大市区容量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我市以优化城市土地开发模式为导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停车场立体化建设,有效探索停车场等公共用地节约集约的路径。
    一、基本情况
    荷花池公园地下停车场项目位于广陵区,坐落于荷花池公园东部、荷花池路以西、南通西路以南,利用国有存量土地2.2701公顷(其中地下空间1.5400公顷,均为地下水域用地),项目实施单位为扬州市交通停车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该项目于2014年1月立项,2015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该停车场总投资3亿元,为全市首个水下停车场,设计层数为地下两层、局部地下三层,停车场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可停放700辆机动车。该工程主要由荷花池停车场地库主体建设、荷花池支路改造、与苏北医院的联络通道和景观恢复工程四个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可增加700个停车位,满足苏北医院和南通西路附近的停车需求。
    二、主要做法(模式特征)
    项目背景:荷花池地下停车场项目工程位于主城区主要景点之一的荷花池公园地下,紧邻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苏北医院。近年来因扬州主城区域交通拥堵严重,作为中环-苏北医院交通疏解的社会配建工程,城区主要景点之一荷花池公园的地下停车场于2014年启动立项。经综合分析,苏北医院及周边地区约需1500个停车位,苏北医院可协调解决800个,需社会配建约700个车位。本项目旨在通过在荷花池底建地下车库来满足苏北医院及附近居民小区的停车需求。
    建设原则:考虑到荷花池公园的特殊性,设计对原有的湖岸线基本不做变动,原有的湖岸线及湖心亭在施工完成后原样恢复,水上及地面建筑风格采用园林做法,出入口布置在湖岸周边。停车场建成后,包括砚池、曲桥等景观将原样恢复,荷花池将保持行船等功能,池内还将继续补种荷花。为防止荷花根系渗透破坏,车库顶板采用了耐穿刺结构设计。同时,因为车库建在水下,车库使用的防水材料和结构都是高质量、高标准的,满足地下压力、防水要求,标准远高于一般的地下车库。
   建设方案和主要内容:项目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即荷花池停车场地库主体建设、荷花池支路改造、与苏北医院的联络通道和景观恢复工程。
    停车场设计层数为地下2层、层高4米,埋深约13米。停车场为特大型车库,防火级别、耐火等级都为一类,耐久年限50年,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防水等级为一级、二道设防。荷花池停车场在地面设置3个机动车和3个行人出入口,满足防火区和安全疏散需要。3个机动车出入口分别位于荷花池南街、荷花池路和现荷花池公园停车场位置;3个行人出入口位于荷花池南街和荷花池公园内的两处地方。另外,在地下停车场北侧,设有地下联通道与苏北医院地下停车场连为一体。
    项目技术要点:一是采用三轴止水帷幕+灌注桩形式可靠支付体系,保证基坑开挖安全,从而减少占用水体面积。二是采用简单有效的抗拔桩设计,有效保证建筑物抗浮,从而减少开挖深度,经济实效。三是采用一级防水标准+耐根穿刺设计,有效解决结构防水及植物根系穿刺问题,可最大效果保证荷花池景观恢复效果。
    三、节地效果
    荷花池公园为扬州市主城区主要景点,公园西北角为影园遗址,是明清时期扬州著名园林之一,该项目充分利用荷花池公园地下(水域)空间资源。该项目利用与传统技术对比,项目实际不占用城市建设上部空间,项目建设全采用地下空间形式,实际节约土地约100%,用地“零消耗”,同时也具有环境美、安全有保障等特点,该停车场建成后,该项目建成后解决了主城区文昌阁周边交通拥堵严重的问题,充分满足了该区域停车需求。
    四、应用前景(使用范围)
    建设荷花池地下停车场,既是市委市政府2015年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益尝试,是市区中环疏解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缓解城区交通和停车压力,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具有显著作用。主要适用于用地供应紧张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推广于城市水下、城市广场、体育设施、学校等地下空间利用。荷花池地下停车场项目建设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缓解苏北医院节点交通拥堵,改善区域交通出行条件的需要。在苏北医院节点,现状道路仅有一条车道供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通行,上下班高峰期间拥堵严重,沿线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出行条件差、通行不畅,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发展。该项目实施将减少苏北医院出入口车辆通行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2、继续提升扬州文明城市形象需要。根据扬州市“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发展要求和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该项目的实施将减少荷花池公园及周边无序停车现象,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
    3、改善周边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及解决片区停车难的需要。本项目所处地区为扬州老城区,周围有荷花池公园、扬州大学、苏北医院和多个居民小区,停车难、行车难一直是该区域发展的瓶颈所在。项目的实施及土坝路临时疏导点的取缔,将会有效解决苏北医院片区停车难问题,以点带面,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4、建设并运行市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为进一步缓解城市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提升市区静态交通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集团会同市交警支队,建设了市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地磁感应+手持终端+手机APP+管理平台+诱导屏”的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并建立经营管理平台,充分整合利用路边停车资源和社会停车资源,为群众出行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停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因盲目寻找、等待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无效交通或长时间占道等待引起的道路堵塞,达到纾解交通拥堵目的。同时,通过建设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着装、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规范经营,减少因乱停、乱放、乱收费而引起的投诉和利益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
    五、实践探索(政策价值)
    随着城市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需求与有限性矛盾不断增大,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扩大市区容量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2013年9月,我市相继出台了《扬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扬府规〔2013〕5号)、《关于推进市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扬府发〔2014〕111号)、《中共扬州市委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二十条措施》、《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扬府发〔2018〕225号)等政策,鼓励和促进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娱乐、人防、绿化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型公共空间立体开发。
    近几年,我市又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扬州瘦西湖隧道、肖庄公园、瘦西湖院子、扬州市城庆广场等一批地下停车场设施和地下商业街项目,以及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府机关西大院、苏北医院、时代广场等单位的一批立体停车楼项目,开辟了我市地上地下空间节约利用、节地增效的新路径。2015年9月,原自然资源部土地利用司主办的“全国停车场(楼)节地技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为我市进一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提供了经验、思路和契机。

施工前

 

 

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