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老文化宫广场位于常州市中心,轨道交通1、2号线换乘站文化宫站紧邻老文化宫广场设置,并在老文化宫广场下设置1、2号线的联络线,因此需拆除老文化宫广场地面及地下工程。
在此背景下,常州市轨道交通文化宫站综合配套工程应运而生,项目在老文化宫广场用地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文化宫站及联络线的施工,同步新建地面广场和地下综合配套设施。该项目地上用地面积18342平方米,地下用地面积20742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48167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30031平方米,机动车库建筑面积12353平方米,非机动停车库建筑面积1243平方米。该项目随轨道交通工程同步施工,预计2020年5月竣工。
二、主要做法(模式特征)
1.规划设计理念
文化宫地区为常州市老城核心区域,该区域一直以来都是常州市传统的公共服务中心,聚集了大量市级商业、金融、教育、医疗等设施,并且拥有红梅公园、东坡公园、古运河等城市公共空间及青果巷、前后北岸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是现代化城市形象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城市中心区。而轨道交通建设对站点周边的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站点地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强度集中的核心区域,是具有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空间,更是城市空间形象展示的标志性空间。因此本项目定位为集“文化传承地、地下商业城、交通枢纽核”三位一体的城市客厅。
本项目地下空间着重打造商业空间、公共空间及交通空间三类特色空间,地面广场则着重打造常州人文商圈的城市名片与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地。
2.具体做法
(1)多种处理手法,构筑一体多元的地下商业空间
研究目标人群的不同需求,结合地区现状商业格局,通过与地铁的无障碍连接、平层对接、高性价比以及灵活可变的空间打造复合多元的地下商业空间,同时分析购物者的购物习惯形成流畅便捷的商业购物路径,打造常州第一地下商业城。
(2)变消极为积极,营造开放共享的地下公共空间
通过双层通高营造高品质的商业空间,提供多功能互动式体验设施增添休闲趣味;文化广场营造立体互动式多维景观空间,景观化处理地铁风井,既能遮挡影响城市景观的弊点,又能打造层次丰富的垂直景观;商业休闲天街则利用轨道交通连接线的消极空间,顺沿轨道形成双层通高,既能引入自然采光形成良好的商业空间,又有利于将人流导向商业内部,结合天街与下沉广场形成安全避难空间,减少防火分区与消防楼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地面室外环境。
(3)无缝对接转换,构建便捷高效的地下交通空间
通过成“一场一环”的集散步行空间与纵横通达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形成通达快捷的人性化步行系统;文化宫地区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新型公交网络架构,与地面步行交通联系零距离(100米)换乘,打造零距离换乘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周边交通运行状况的敏感性与静态交通进行交通模型分析,同时采用层叠加式坡道设计节约大量商业价值空间,建立合理便捷的静态交通系统。
(4)特色空间塑造,打造常州人文商圈的城市名片
通过市民文化轴(文化宫历史沿革、市民文化)、常州记忆轴(老常州文化精粹)、常州新精神(常州文化新态、精神新貌)三轴线空间追溯常州历史文化的记忆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划分动静活动区域,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通过开敞活动空间、林下休憩及活动空间,形成承载多功能的复合型活动空间。
(5)文化要素传承,打造常州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地
通过契合历史文化的地刻浮雕、凸显文化精粹的微雕小品以及常州文化精神的景观要素,打造承袭历史文化,延续地缘文化,彰显城市文化的特色地区。
三、节地效果
该项目通过合理规划和复合利用,同时提升了城市区域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效率。
从项目功能角度看,该项目相较于老文化宫广场,新增公共机动车停车位366个,非机动车停车位773个,且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同时新项目商业环境品质提升,并重新结合文化元素打造了广场景观,新增了交通功能,提升了商业功能,强化了文化功能。
从土地利用角度看,通过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在满足轨道交通联络线建设要求的同时,将原地下两层的地下空间拓展为地下三层,新增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及价值。
从轨道交通角度看,在有限增加工程实施成本的前提下,轨道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获得了约30000平方米价值相对较高的商业面积,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撑。
四、应用前景(使用范围)
对于因轨道交通建设占用较大用地而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可考虑由轨道公司作为土地综合开发 实施主体,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提前规划,统筹实施,有以下三点优势:
1.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
对于轨道交通占用较大用地的情况,因需对已建成线路进行保护,后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项目通常需退让轨道交通结构一定的安全距离,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由轨道公司担任开发主体,提前规划,同步实施,可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有利于空间价值的提升
结合轨道交通,构建以商业、公共服务、交通集散等功能综合互补,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空间,与原有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同时高效聚合人流,创造更高的城市空间价值。
3.有利于特色空间的打造
与周边商家积极对接协调,对周边地下空间组织进行系统性构建,引导商业空间的系统性对接,更能打造人性化、地域化的特色地下空间。
4.有利于社会风险的降低
与轨道交通工程同步实施,并通过地区交通流量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地区的交通施工组织,避免对交通产生二次影响,对地区的交通组织、城市秩序、空间形象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良性效应。由轨道公司作为实施主体,与轨道交通工程同步实施,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项目实施成本与工程风险。
五、实践探索(政策价值)
一是加强轨道交通综合开发规划研究统筹,鼓励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功能复合,探索土地复合利用方式。
二是创新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土地利用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建设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取得相关建设用地自主进行综合开发,为一体化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改建后的文化宫效果

文化宫旧貌1

文化宫旧貌2

效果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效果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