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了高水平人才队伍
基地每年派遣5-10名科研人员、研究生定期参与野外实验观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整理工程设计的万顷良田区土地质量监测、土地现状调查技术等;派遣10-15名本科生开展野外实践,每年定期对江苏省土地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土地综合监管、耕地质量监测、土地整理技术培训,引导科研人员加强野外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充分发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与土地科学化管理中的重要基础作用。累计培养地方青年科技骨干30余人,培养地方土地管理人员50余人,培养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20余名。
4、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交流活动
基地遵循“数据共享、人员流动、科研合作方式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地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基地重视国内外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在国际国内合作方面,较好地实现建设计划目标。建设期内,基地和协作单位积极举办(协办)国际国内会议,共承担了3次学术会议,包括“国土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究”、“第十次江苏科技论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管理创新分论坛”、“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同时,基地参加了“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系统科研基地建设研讨会”、“监测指标和数据库建设研讨会”、“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等与基地建设有关的会议。
二、定位与主要研究方向
基地发展目标为通过持续对苏南土地整治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土壤信息、环境信息、作物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等信息观测,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综合观测体系和数据共享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在线工具免费获取,构建一套科研合作方式灵活的数据共享机制,同时针对没有技术背景的决策者,将数据以容易解释的形式呈现,构建完善土地可持续利用监控和预警系统,辐射带动土地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发展,同步锻炼出一批高级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基地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野外基地共设置土地调查综合监测技术、土地精细化整治关键技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监控预警、政策措施等四个研究方向。
三、科技成果
野外基地建设以来,累计承担科技项目11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省部级项目1项、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大横向项目1项,其他项目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等8篇学术论文,其中EI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