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44个世界地球日 > 地质找矿新成果
2012年度江苏省地质勘查工作主要进展与成果
发布时间:2013-04-15 17: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1. 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三维地质填图
    构建了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第四纪地质钻孔剖面网络,理清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沿革,统一了三维地质填图单位的划分对比方案,利用第四纪地质钻孔集中构建了工作区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框架模型(图1),反映出长三角第四纪地质结构的宏观框架。统一了第四纪地质钻探、综合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要求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岩石命名规则。

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框架模型

2.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及现代过程研究
    完成区域浅表地层调查、基坑调查。参考Klein (1971)对潮坪的分类,自上而下可确定为四个单元:①表层粉砂-粉砂质粘土——近代河流泛滥沉积;②轻度与中度潴育化粉砂-粉砂质粘土层段——低平原-潮上带沉积;③泥质为主未见潴育化层段——潮上带-近海沉积;④砂质为主层段:潮下带-近海-河口坝沉积。
        江苏近代海岸线变迁主要反映了全新世海退过程和江河泥沙搬运沉积效用,依据人类生活的遗迹迁移,以及贝壳沙堤调查资料分析,初步确定 江苏近代海岸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演变。 如图2所示。

 

历史时期江苏海岸变迁图

3. 江苏1:5万洋口农场、丰利镇、北坎镇、如东县、大同镇幅区调
     通过开展野外工作,完成如东县幅、大同镇幅、北坎镇幅地质路线调查约700km2,初步划分测区浅表不同沉积岩性、岩相区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区域。
完成洋口镇ZAK1、马塘镇ZKA2孔第四纪地质钻探共607.4m,对钻孔岩芯进行了初步地层划分。采集古地磁、微体古生物、同位素测年以及粒度分析等样品。
4. 江苏1:5万长乐、上沛、高淳县、东坝幅重力调查
     2012年度部署大功率激电剖面2Km,剖面编号为9,北东向,横穿陈家村异常,进一步查证陈家村地磁和航磁异常引起地质原因,探讨其成矿可能性。图3的大功率激电测深剖面反演结果陈家村磁异常表现为高电阻率,低极化率特征。

3   9号线大功率激电测深剖面反演结果

5. 华东沿海滩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开展了沿海滩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初步查明部分有毒有害元素含量高,其中铬和铜尤为突出。江苏沿海滩涂有益元素相对缺乏,其中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小于1000mg/kg、1000 mg/kg和2%的缺乏区面积较大,这与沉积物类型和其特殊海陆成因有关。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化严重,pH平均值为8.51,强碱性主要是与沉积物类型有关。
     编制了大丰典型滩涂区不同年代围垦图,了解了大丰典型区最近100年来海堤修筑和滩涂围垦的主要历史。
6. 江苏沿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开展了江苏洋口地区辐射沙洲演化与潮汐通道稳定性评估专题研究。通过已有资料分析研究,确定辐射沙洲目前的演化阶段,初步摸清海水动力特征、潮汐通道泥沙的运动特征、地貌演变与潮汐通道稳定性的关系,了解了泥沙再悬浮再淤积特征,特别是人工固岛和通道开挖后的稳定性问题、强风暴过程的骤淤问题。
开展了北坎地区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工作
    初步查明沿海经济区地势低平,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地区建筑物持力层以下松软土层发育,该土层具有高含水量、高空隙度和高压缩性特征,承载力很低。不利于建筑物工程施工,也易使竣工工程在静、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产生软土变形,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乃至地基失稳,致使工程设施经常返修或不能运行甚至毁坏等危害。
7.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质环境图集;整理分析区域内钻孔资料,进行了区域地层层序、沉积相对比研究;在对区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裂缝区域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运用光纤传感技术开展了地裂缝光纤监测试点研究,建立了无锡市锡北镇光明村杨墅里地裂缝光纤分布式测示范点;利用CPTU技术研究了高速公路动干线地面沉降特征;对南京燕子矶地下有机污染和南京东郊轿子山垃圾场地下水污染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污染特征,圈定了污染源;基本查明茅东断裂(镇江段)位置及走向,研究认为丹阳九里村地区沸井气体均为深部来源,沸井冒气成分主要为CO2。研究了江苏洋口地区辐射沙洲演化与潮汐通道稳定性,确定辐射沙洲目前的演化阶段,初步摸清海水动力特征、潮汐通道泥沙的运动特征、地貌演变与潮汐通道稳定性的关系。
8. 宁芜北部地区铁铜矿调查评价
    鸭子塘工区ZKY001孔中可见两段矿(化):一处是在599m处,角闪安山岩中见20cm角砾状磁铁矿集合体,表面有浸染状黄铁矿。该层角闪安山岩局部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裂隙面见绿泥石化。角砾状磁铁矿体目估品位约 25-30%;另一处是在633-635m见1.7m厚磁铁矿化,位于闪长玢岩与龙王山组下段角闪安山岩的接触带上。认为是次火山岩体侵入和含矿热液活动所致。磁铁矿脉呈网状,目估品位10-15%。
    后石塘工区ZKHST01孔见多层磁铁矿化,基本呈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产出,其中132-139m和145-145.7m,磁铁矿呈团块状,含量最高20%;176.5- 176.8m、196-199m及214.50-215.40m,磁铁矿以细脉状为主,少量浸染状,含量最高达15%左右,以196-199m处硅铁矿化最好。目前已送样,分析结果未出。
    在黄庄工区的南部,补充开展了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并对化极后的△T数据进行匹配滤波处理,新发现较好磁异常4处,拟结合具体地质条件,择优开展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工作。
9. 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矿勘查方法技术示范(2011-2013)
    江宁南门头工区ZK4421共进尺1350.06m。分别于1202.6m和1213处分别见宽约2cm和5cm的磁铁矿细脉。近1266m见宽约20cm磁铁矿,目估其全铁含量在40%左右。1020-1190m和1260-1285m,分别见强硅化与强硅化、强钾化蚀变特征。1120m左右有金矿化异常(1.53g/t);870-930m显示有铜异常,其品位在0.07%-0.12%。
对宁芜北部脉状型铜矿进行综合分析(包裹体、电子探针、Pb/S同位素等手段)研究认为,该区域的两种类型(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铜矿和中温热液细脉浸染型)可能分别对应两期铜矿(化):早期与大王山旋回的闪长玢岩有关的(以谷里铜矿为代表);晚期与姑山—娘娘山旋回的花岗岩有关的(以南门头为代表)对南门头工区所取得的地质、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了南门头地区地质构造及岩体展布推断图等系列图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取得的地质、矿产、物化探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主要包括:地质找矿成果、控矿地层、基底结构、构造演化、岩浆作用与成矿规律、成矿模型、勘查模型、靶区优选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系统性成果。
10. 华夏地块发现亚洲最古老的碎屑锆石和全球最古老的变质事件。
    地球早期的形成和演化是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而寻找地球早期的物质及其地质事件记录则是前沿中的热点。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邢光福研究员及其学术团队在华夏地块前寒武纪片岩中首次发现了亚洲最古老的碎屑锆石(SHRIMP U-Pb法年龄为4115±7 Ma。这一新发现对于研究华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乃至地球早期地质事件等,均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11. 查明世界最大钨矿赣北大湖塘钨矿的成岩成矿时代。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钨矿经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探明的储量超过100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矿,矿化类型有蚀变花岗岩型、“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钨矿和石英脉型钨钼矿,但对大湖塘钨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与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已测得其石英脉型钨矿体中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36.9±3.5)Ma,成矿母岩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7.0±1.2)Ma,表明大湖塘钨矿成矿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成岩成矿同时发生;其中辉钼矿Re含量较低(444.4~828.8 ppb),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壳源。
二、省地质矿产勘查局
1. 1:5万幅区调
    继组建新的地矿局以来,首次承担了中国地调局江苏1:5万丁三圩、开山岛、洋桥镇、陈家港、新淮河口、响水口、大有镇、小街、大淤尖幅区调,已完成2个图幅,调查面积800平方公里;完成了九个图幅的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面积达2234平方公里。
2. 南京铜井金(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地质一队实施的南京铜井金(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投入钻探工作量7000余米,在2012年北京“老矿山找矿监审工作及2012年度项目成果汇报会”上受到专家组一致好评,被中国地调局评为优秀项目,也是我省唯一获得续做的项目。
3. 东海青龙山石榴子石矿普查
    六队东海青龙山石榴子石矿普查已经结束野外工作,预估算石榴子石矿石资源量500万吨以上。
4. 句容市赤山湖地热项目
    勘查技术院实施的句容市赤山湖地热项目出水量500立方,井口水温55℃。
三、省华东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1. 江苏省宁芜北段东带矿山密集区深部铁矿战略性勘查目
    自2012年正式实施以来,对工作区内56个重磁异常群(1984年物探资料)的验证情况,初步筛选出主要预测区6个。完成重力、磁法和CSAMT野外工作,初步了解了深部隐伏岩体的形态及基本构造特征,且在低缓磁异常对应的深部可能存在一低阻高磁性体,为下一步工程验证提供信息依据。
2.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
    2012年度项目总经费562.80万元,年内完成重力扫面、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坑钻、地表钻等主要野外工作,通过物探、钻探工作,揭露到两层矿体,矿石主要为黄铁矿,为增加矿山矿石资源量提供了有利信息。
3. 南通沿海地区地质调查评价
    项目设计及野外工作均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审查和验收,且均评定为优秀。该项目是我局在江苏沿海三市承接的第一个,也是江苏省开展的第一个海洋地质类的地勘基金项目。该项目的顺利承接和实施,为我局在海洋地质工作方面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奠定了基础。
4. 射阳临港工业区沿海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与评价
    该项目在收集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采取钻探、物探、化探、土壤及地表水采样、样品分析测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最终将形成数字化的综合地质成果。该项目已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野外验收,为我局在射阳地区开展进一步海洋地质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做好了铺垫。
5. 连云港徐圩新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与地质环境评价
     项目于2012年10月份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野外验收,并评为优秀级。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为连云港徐圩新区沿海开发建设提供及时的基础地质信息,也为海洋地质研究院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积累了详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
四、江苏煤炭地质局
1. 江苏省徐州煤田诧城-凤凰山煤炭普查
     至2012年6月26日已完成了地震勘查任务,完成物理点1626个,目前正在进行钻探工作。
2. 参与部2012年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活动
     2012年10月四队、局科技信息处与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参与了国土资源部2012年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项目,参与了《贵州凤冈二区块页岩气勘查》投标活动,经评标专家组评审,夺得了贵州凤冈页岩气二区块第一名。
3. 沛县河口盐矿详查
     2007年,我局二队与沛县政府合作,在沛县行政区划内登记了河口盐岩矿的探矿权。2008年已完成二维地震测线长11.14km,物理点374个;钻探孔4个,工程量4078.21m。今年6月至12月,施工完成钻孔3个,工程量3187.39m,目前正准备编制详查报告。该矿区预计能获得(332+333)盐矿石资源量46269万吨,NaCl量34576万吨。
五、中石化华东石油勘探局
1.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油气勘探获中石化“重大突破二等奖”
    从抓地震勘探质量入手,进一步细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在勘探理念上实现由单个构造评价到区带整体评价、由构造圈闭评价向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评价、由单纯依靠常规方法评价油气藏到用非常规方法评价油气藏的三个转变,在曲塘凹陷张家垛油田发现并落实新增探明储量1021万吨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地质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曲塘次凹阜宁组三段具备满凹含油的有利条件,运用逆时偏移处理技术、储层预测技术、约束反演技术,对阜宁组三段有利储层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和描述,评价出最有利岩性油藏成藏区面积30平方公里,在该圈闭部署的曲1井在阜宁组三段钻遇油层6层8.9米,对Ⅰ油组3层3.7米进行压裂求产,获得日产原油12吨的成果,实现了曲塘岩性圈闭的突破。为进一步评价该油藏油气规模及水平井单井产能,在曲1井低部位部署滚动勘探井曲101-1HF,采用2段4层进行分段压裂,获得日产油51.92吨的高产,后续部署的曲2井在阜三段见差油层10层29.7米,至此曲塘次凹陷岩性油藏规模基本确定,这是华东分公司在苏北盆地发现的首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岩性油藏。
2. 苏北盆地溱潼-海安凹陷油气勘探获中石化“储量成果三等奖”
     2011年华东分公司在苏北盆地提交三级储量1969.99万吨。在溱潼凹陷内斜坡中构造层构造岩性及阜三段油气藏勘探和溱潼东北斜坡浅层三垛组勘探取得新发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9.86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23.46万吨;在海安凹陷曲塘次凹构造岩性勘探取得新进展,张家垛油田提交控制储量536.67万吨。
六、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苏总队
1. 江苏省东海地区脉石英矿远景调查
     2010年8月开展野外地质工作,2012年10月野外地质工作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进行的野外验收。目前,《江苏省东海地区脉石英矿远景调查报告》已编制完成,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苏总队正在初审,年底提交报告。
     通过本次工作,大致查明了调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了解脉石英分布、产状、形态,圈定了脉石英成矿远景靶区三处。
本次远景调查共圈定了25个电法高阻异常区,在25个异常区中选了14个异常区进行了验证,有9个异常区发现了石英脉,发现脉石英比例为64%。
     江苏总队根据这三年的工作,综合分析、总结各种物探手段对寻找、控制石英脉的效果,认为采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在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电法剖面测量、电法测深等物探手段来圈定高阻异常,必要时增加槽探等工程,追索脉石英。由于江苏省东海地区脉石英矿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电法剖面测量网度以50×10米、AB极距250米、电法测深点距1-3米效果较好。
七、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1.《苏州城市地质》
     该项目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共同承担,众多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历时三年,投入了大量勘查工作,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最终形成了苏州城市地质调查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取得了五大突破:1)首次建立了苏州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2)首次建立了苏州市域标准工程地质层组,进行了地下空间利用开发评估。3)首次利用地下水模型对苏州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议进行预评估。4)首次建立苏州城市地质资源与环境多专业多维度多因子综合评价系统。5)研发了苏州城市地质研究、政府决策和公共信息发布的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取得了四大主要成果:1)查明了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2)摸清了浅表水土环境家底;3)地面沉降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4)地质信息化咨询服务迈上了新台阶。
提出了四个重要的对策建议:1)尽快开展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2)尽早开展浅层地温能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引导、鼓励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3)遵循多种资源综合利用、趋利避害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4)以万顷良田理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2.《江苏1:5万慈湖幅、柘塘镇幅、小丹阳幅、博望镇幅区调》
      项目2010年5月开始实施,采用野外实际调查与修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经两年多的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工作量(填图面积1753km2,实测与修测剖面51.8 Km,钻探进尺1955m),完成了野外验收工作,获得优秀的成绩,现阶段主要进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成果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工作。目前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1)、完成了测区内前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综合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与研究工作。
2)、在前人资料综合整理,遵循“服务于地质找矿、可分性、可填性”等基本原则,统一并进一步厘定了测区各类岩石基本填图单位。
3)、完成了地球物理解译工作,对测区地球物理场分区进行了合理划分,对区内岩体分布、隆起与盆地、断裂构造进行了解译与推断。

 

测区物探推断地质构造图
 

 

4)、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和地层、岩体与构造剖面测制,进一步掌握了测区地层层序、次火山岩与侵入岩岩石类型、断裂与火山机构等主要地质组成与区域构造总体格架。
5)、根据前人地质矿产资料的总结,结合项目开展的含矿性调查、矿点检查与异常查证,并收集综合了测区内部分正在进行的矿产勘查项目资料,对测区矿产地质特征、主要矿产类型、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6)、通过对收集的区域地质物探综合测量剖面(大地重力剖面、音频大地电磁剖面)的分析,对测区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宁芜和溧水两个火山岩盆地基底均向西加深,最大深度近3Km。

黄泥岗火山口特征
7)、根据21个样品的激光-等离子质谱法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显示,龙王山组火山岩年龄134±2 Ma,大王山组火山岩年龄为131±2 Ma,姑山组火山岩年龄为132±1-130±1Ma。因此,均反映测区岩浆作用相对集中于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区域上燕山期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为一较短时间内的突然地质事件。
 
3.《江苏1∶5万余东镇、吕四镇、其林镇、南阳村、向阳村、启东、江夏幅区调》
    该项目为我院2012年度在江苏沿海地区新开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各项工作正处于开展实施阶段,目前获得以下初步认识:
(1)初步研究江海岸变迁
    利用不同时段、不同波段的遥感信息对本区地质、江海岸变迁等进行了初步解译,作了遥感信息初步解译草图,对初步解译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划出区内古长江、现代长江的变化及分布范围等。

80年代初与现在长江岸线分布对比图(绿色为80年代、蓝色为现在)
 
(2)发现虫孔遗迹化石发现,根据其指相特性,为恢复沉积环境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证据。
YD002孔粘土中虫孔遗迹
 
3.《江苏1∶5万余东镇、吕四镇、其林镇、南阳村、向阳村、启东、江夏幅区调》
   该项目为我院2012年度在江苏沿海地区新开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各项工作正处于开展实施阶段,目前获得以下初步认识:
1)初步研究江海岸变迁。
   利用不同时段、不同波段的遥感信息对本区地质、江海岸变迁等进行了初步解译,作了遥感信息初步解译草图,对初步解译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划出区内古长江、现代长江的变化及分布范围等。
 
 
测区遥感解译结果
 
2)根据地表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等基本岩石学特征将2012年度工作区划分为里下河平原区、过渡平原区、滨海平原区,分别对应泻湖—湖沼相区域、砂坝—湖沼相区域、滨海相区域
 
 
工作区纵向岩相分区剖面图
3) 利用槽型钻连井剖面建立测区浅表第四纪地层三维栅格图
 
盐城—大丰地区0-3m地层三维结构示意图
 
 
 
5.《新疆西昆仑1∶5万J43E009017、J43E010017、J43E010018、J43E011017、J43E011018等5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为落实我院走向西部的精神,2012年新开新疆西昆仑1:5万等5幅区调项目,项目隶属于“昆仑—阿尔金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计划项目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工作时限为2012年2月~2014年12月。目前,已完成地质填图面积800km2,地质剖面测量8.1km,遥感解译2000km2。目前初步获得以下初步成果: 
1.本次工作共发现新矿化点4个,其中3个铜矿化点,1个铅锌矿化点(图6)。
A.阿克巴希麻扎西北铜矿化点:位于阿克巴希麻扎西北约7公里处,产于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D2kz)中。
B.苏盖特别勒铜矿化点:位于苏盖特别勒东约1公里处,产于博扎迪尔断裂带中,东侧地层为塔哈奇组(C2P1th)。
 
阿克巴西麻扎尔西北铜矿化点
 
 
苏盖特别勒铜矿化点
 
 
依斯德克铜矿化点
 
 
萨日别来斯别勒铅锌矿化点
 
(上四图)新发现矿化点野外照片
C.依斯德克铜矿化点:位于依斯德克北约1公里处,产于艾捷克达坂-阿尔买尔太断裂及断裂两侧地层中,断裂走向340o~360o,破碎带宽约250m左右,为一逆冲断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蚀变强烈。断裂东侧地层为古元古界赫罗斯坦岩群(Pt1H.)。
D.萨日别来斯别勒铅锌矿化点:位于萨日别来斯别勒南约1公里处,产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塔哈奇组(C2P1th)中,主要为闪锌矿、其次为方铅矿。
2、建立含矿标志层
根据拟定的填图单元,在遥感解译、路线地质调查和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划分了测区的含矿层,更有利于下一阶段开展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测区内主要含矿建造层:
A.铅锌多金属含矿层:和什拉甫组(C1h),克里塔克组(D3C1k)和塔哈奇组(C2P1th);
B.石膏含矿层:安居安组(N1a)、齐姆根组(E1-2q)、吐依洛克组;
C.煤含矿层:康苏组(J1k)和杨叶组(J2y)。
6.《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深部地质调查》
      该项目为我院2012年度在江苏沿海地区新开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各项工作正处于开展实施阶段,目前获得以下初步认识:
1)通过2012年度开展的各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初步编制了典型区及全区的地质图、基岩地质图;
 
 
3 典型区——镇江城市规划区地质图1:50000 修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地质图1:250000 修测)
2)在东台梁垛镇西施工的ZKJ31孔,在孔深195.4-195.8米深度发现了厚达10cm的“海滩岩”。本孔发现的海滩岩,分布深度在194米—195米之间,将钻孔中第四系岩石地层层位进行划分对比,初步认为其地层层位的地质时代相当于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早期。
 
 
3).数据库建设及第四纪地层结构概念模型的建设,在概念模型建成后,可以进行任意第四系剖面切割,建立概念模型,便于了解第四系钻孔数据不足或钻孔稀少的地区进一步补充工作量,能更好地进一步完善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第四系深部地质结构三维地质模型。
 
长江三角洲江苏域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模型水平爆炸图
 
7.《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江苏地调院)》
    该项目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保障工程,起止时间为2012年-2015年。 2012年项目经费为500万。项目将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采用遥感、钻探、浅地震勘查、综合测井及地面数字填图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各种分析测试结果,对工作区做一综合的全面的地质梳理,为今后本地区的各项社会经济生活等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地质技术资料支撑。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总体工作部署略图
 
 
 
8、江苏省(含上海市)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在第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并完成了钼、银、硫铁、萤石等四个矿种的潜力评价工作,圈出钼矿最小预测区26个,银矿最小预测区11个,硫铁矿最小预测区44个,萤石矿最小预测区6个;预测2000米以浅钼、银、硫铁、萤石四个矿种的潜在资源总量为钼矿金属量8.06万吨、银矿金属量2175.07吨、硫铁矿矿石量1.80亿吨、萤石矿矿石量129.63万吨,显示了广阔的找矿空间,为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9、溧水地区铁铜矿远景调查
      2012年完成实物工作量激电测深71个点,探槽1127.96m3,钻探859.77m。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丁公山地区钻孔验证物探异常发现钻厚2.42m铜金矿层, 平均品位Cu 1.38%、Au 0.35g/t、Ag 24.37g/t;地表探槽验证化探异常发现铜金矿脉3条,Au 品位0.62~10.80g/t,Cu 品位0.21~1.86 g/t,具有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前景。图1为溧水丁公山地区铜金矿16线剖面图。
1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湾塘普查
     工作2012年度完成实物工作量探槽1672.7m3,钻探1105.89m。在预查阶段发现32处Au异常的基础上,通过地表槽探和钻孔验证查证11处,圈定8个金矿(化)体和2个铜矿体,控制矿(化)体长50~200m,矿体厚度0.80~2.61m,延深27.50~175m。金品位0.53~20.20g/t,铜品位0.22~0.37%。经初步估算,8个金矿(化)体金金属量510kg。图2为江宁区上湾塘金矿3线剖面图。
 
图1 溧水丁公山地区铜金矿16线剖面图
 
图2 江宁区上湾塘金矿3线剖面图
 
11、江苏宁镇地区铁铜矿远景调查项目
    开展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优选了9个有利成矿的重点地区开展矿产检查,进一步查明了检查区成矿地质特征。共圈定物探综合异常14处,化探异常3处,发现了多处有价值的矿化线索,丰富了找矿信息,圈定5个找矿靶区,为进一步部署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12、江苏沿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通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对地下水含水层(组)进行了重新划分,编制了水文地质系列图件;查明了全区地面沉降现状,进行了控制水位评价、突发性地质灾害复查,论述了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了江海岸线稳定性评价、滩涂资源评价、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1)、工程地质分区与特殊类土空间分布研究(图2)和地面沉降分层标组的建设。
   依据第四纪沉积结构建立了南通城市规划区、吕四镇港区孔隙水水文地质填图单元,绘制了该地区Ⅲ承压含水层综合水文地质图;查明了研究区含水层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含水层三维结构模型;进行了长期超采条件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动态研究、现状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南通城市规划区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提出了规划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进行了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查明了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建立了研究区100m以浅的工程地质标准地层;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初步建立了三维工程地质模型。
 
江苏省沿海地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图
 
江苏沿海地区工程地质略图
13、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通过1:5万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热响应试验和抽水回灌等野外工作,查明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开展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提出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区划方案,初步确定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
    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评估结果显示:南京市200米以浅总的城市热容量为1.87×1015千焦/℃。地下水热泵系统夏季换热功率为3.69×105千瓦,冬季换热功率为1.85×105千瓦;地埋管热泵系统夏季换热功率为1.49×107千瓦,冬季换热功率为7.6×106千瓦。地下水热泵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为5.32×106m2,冬季可供暖面积为2.66×106m2;地埋管热泵系统夏季可制冷面积为2.29×108m2,冬季可供暖面积为1.15×108m2。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可制冷总面积为2.30×108m2,冬季可供暖总面积为1.16×108m2。
    南京市适宜利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区位于长江漫滩地区,面积468km2;较适宜利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地区位于滁河漫滩地区,面积442km2;其余地方则不适于。
    南京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方式初步分析表明:南京市较适宜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地源热泵,不太适宜开发利用地下水地源热泵。
14、江苏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
    江苏省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是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开展全国地质环境区划的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在充分收集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1)从地质环境区划目的、属性、导向及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概略论述了地质环境区划概念及内涵,提出江苏省地质环境区划思路,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分单项(专题)区划和综合区划。
2)初次系统地概述了各类地质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遥感技术,首次全面摸清山体资源分布特征。据1/5万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果,全省山体资源面积仅2595.6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3%,由陆域1140个孤立的山体或连绵的山系及海域13个海岛组成。
3)基本阐明了全省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及发育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防治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与成效
4)采用层次分析法,首次建立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山体资源保护和地质遗迹保护等专题区划评价指标体系(表1)。
1     各专题区划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表
专题区划指标体系
目标层(个)
约束层(个)
指标层(个)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3
9
24
矿山地质环境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2
5
1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3
6
13
土壤污染防治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2
5
7
山体资源保护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2
5
11
地质遗迹保护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2
4
9
5)以MAP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平台,进行了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等区划评价(表2).
2     专题区划分区表
地质灾害区划
重点防治区
一般防治区
 
地面沉降
重点防治区
滑坡崩塌
重点防治区
地面塌陷
重点防治区
 
矿山地质环境区划
重点治理区
一般治理区
 
重点防治区
一般防治区
 
山体资源保护区划
特殊保护区
适宜开发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划
重点保护(开发)区
一般保护
(开发)区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修复治理区
重点防治区
一般防治区
自然防护区
土壤污染防治区划
修复治理区
重点防治区
一般防治区
自然防护区
6)基于6个专题区划成果,建立地质环境综合区划评判体系,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将全省划分为地质环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修复治理区”和“适宜开发区”(如图1)。
 
图1江苏省地质环境综合区划
7)基于生态省建设,从地质资源保障及地质环境安全角度,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15、江苏省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该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灾害预警项目,主要开展宁镇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详细查明宁镇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对矿业活动的敏感性和制约作用,评价采矿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
     2012年度主要工作是在收集宁镇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等工作手段对宁镇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实地调查,共完成调查矿山458个,调查总面积1100km2。本次调查在全面摸清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总体现状和特征后,并对典型矿山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矿山开展重点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共发现滑坡、崩塌及隐患点、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17处,并对部分典型矿山开展水土污染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工作,分析研究了矿业活动对矿区及周边的水土污染状况,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与建议,为更好地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势必能够起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6、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工作项目,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与区划》计划项目。
      项目从基岩构造基本特征、岩性地层及分布、地质构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工作区基岩地质特征。系统研究了第四纪沉积年代、沉积环境,建立了第四纪沉积模式,研究了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及海陆变迁、长江古河道迁移演化等,得出了长江古河道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往返迁移的结论,同时研究了三角洲地区沉积物质来源、海侵事件。
      项目对工作区含水层水文地质结构与水文地质分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含水层“天窗”现象及咸淡水形成演化和淡水咸化问题。论述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地下水水质特征,并研究了包气带的防污性能。
      通过水准测量资料历史对比分析,取得了对工作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历史的系统性认识。详尽论述了地面沉降及速率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机理,提出了地面沉降防治对策。
      系统总结了江岸带、海岸带的变迁规律及侵蚀、淤积现状,并对滩涂资源、深水航道及港口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工作区海岸线弶港辐射沙脊区冲淤基本平衡,是天然的国际大港的建港区,目前正在建设的洋口港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吕四港均具有建设20万吨国际大港的地质环境条件。
从活动性断裂分布及特征、地热异常特征、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稳定性分区。划分了工程地质岩(层)组,论述了特殊性岩土(膨胀土、软土及饱和易液化砂土、盐渍土)分布特征,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项目还构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基底构造模型、第四纪结构模型、含水系统结构模型。
17、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
     “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实施时间2006-2010年,投入资金735万元,完成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48400km2,采集测试地下水无机、有机污染样品1530组,提交了“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成果报告,编制了系列成果图册,建立了地下水污染信息系统数据库。
       项目查明了淮河流域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现状,综合评价了区域地下水质量、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实际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浅层地下水防污区划,为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以及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潜水污染综合评价图
      全区潜水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指标有无机盐、三氮、重金属、四氯化碳等,轻度污染、中度污染、较重污染、严重污染、极重污染面积分别占全区面积的4.4%、15.3%、28.1%、27.4%、24.8%,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污染程度比西部地区重,污染相对较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和洪泽湖周边地区。(图1)
      全区集中饮用地下水适宜性评价总体较好,禁止饮用率只有18%,主要影响指标有氟化物、四氯化碳、砷,以基本适宜饮用为主,占总数的48.4%,适宜饮用样点占总数33.6%,说明区内深层地下水水质良好,大多可以直接或适当处理后饮用。(图2)
2 集中饮用地下水适宜性评价
18、镇江城市地质调查
     2012年,镇江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顺利展开,全年完成钻探进尺3800米、地球化学采样1000件、地球物理勘测1200点、水质分析样67件,各类地质调查覆盖面积达工作区总面积的40%。收集各类钻孔资料6389份,新建地下水观测井4眼,初步圈定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个、发现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地质景观6处。
 
 镇江城市地质调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江心镇江岸坍塌,损失耕地300亩
 
 
 项目组对野外钻探工作进行检查
 
镇江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分布
19、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管理
    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研究工作,对重点沉降区进行GPS监测点优化补充,在基岩出露区补充建设基岩GPS监测墩以构建本地区GPS结算参考基准网络。
通过强制对中装置建网优化、纳入江苏CORS布网优化、参考基准的优化、观测方案优化、数据处理方案优化等工作开展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实现对全区、尤其是重点沉降区的控制。
    监测表明,目前仍存在常州南部、江阴南部、吴江南部三大重点沉降区,监测到的最大沉降速率超过30mm/a(江阴南部地区)。
20、大丰市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                               
    大丰市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项目是江苏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工程场址在大丰市裕华国土资源所,该标组包括1个基岩标、5个分层标和3个孔隙水压力观测孔,详见下表1。该工程2012年5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照片1),至11月16日建设工程施工竣工,累计完成钻探工程量2488.67米,其中,基岩标611.28米,5个分层标1061.5米,3个孔隙水压力观测孔815.89米,采集土工试验样品211件;完成物探测井605.05米。基岩标鉴别孔全取芯钻探平均取芯率为96.5%,砂性土采取率为94.2%,粘性土采取率为97.3%,基岩标孔斜控制在1.3º,分层标的孔斜控制在1º以内。
1    分层标组工程量统计表
孔号
性质
原状样()
扰动样()
工程样()
进尺(m)
DFJ1
基岩标
70
37
107
611.28
DFF1
分层标
6
 
6
128.00
DFF2
分层标
6
 
6
147.50
DFF3
分层标
79
1
80
191.50
DFF4
分层标
7
 
7
283.00
DFF5
分层标
5
 
5
311.50
DFW1
孔隙水压
力观测标
无芯钻进:SPJ-300型钻机一次成井,
扩孔Φ=500mm,成井Φ=219mm
150.00
DFW2
孔隙水压
力观测标
无芯钻进:
SPJ-300型钻机一次成井,
扩孔Φ=450mm
成井Φ=219mm
286.26
DFW3
孔隙水压
力观测标
379.63
合计
173
38
211
2488.67
 
 
大丰市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工程开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