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一手抓限制开山采石,一手抓矿山环境保护和整治。根据我省矿山实际情况,以露采矿山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矿山环境整治力度。 一是开展矿山环境基础性调查。先后开展了大中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以县为单位的全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9个省辖市的45个县(市、区)3409个采矿宕口的调查,累计投入调查经费近500万元,提交了《江苏省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报告》、《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报告》,建立了江苏省露采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资料数据库。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部署,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完成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报告》。调查显示:我省露采矿山的过度开采,对景观、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破坏了自然景观,占用破坏了土地,诱发了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是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编制了《江苏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对我省今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具体目标,对新建、扩建矿山确定了环境评估、区域限制、开采和环境保护方案同步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和治理责任承诺制度等方面的环境准入和保护措施,并作为开采项目立项的规划审批依据,避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规划》部署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区域的矿山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依据省级《规划》,苏州、徐州等市、县(区)也相继启动了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专项规划。《规划》的实施,为从源头上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依据。 三是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出台了《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较早实施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鼓励推进矿山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出台了《江苏省省级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江苏省地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矿山环境调查及治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支出渠道;出台了《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试行)》、《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标准,推进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有序进行提供了规范。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落实矿山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新建、扩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 四是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据统计,我省3409个露采矿山宕口中,80%以上为斜坡式(一墙式)开采,高而陡的采矿边坡常诱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2002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露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组织开展了“百矿环境整治”活动, 各地积极落实整治任务,扎实推进整治工作,“百矿环境整治”活动取得了十分明显成效,推进了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进程。几年来,全省多渠道投入资金4亿多元,采石宕口300多处。通过治理,一些重点区域的采石宕口自然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昔日大面积岩石裸露的“癞痢头”式的采石宕口,如沪宁高速公路沿线,重现了绿色生机。通过关闭矿山治理,盘活了矿山废弃地,仅无锡市治理矿山废弃地后就形成农用地达15500亩,缓解了部分用地矛盾,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创新矿山环境治理手段和方法。在治理工艺和技术上,坚持因地制宜,采用造景、生态复绿、开采修复、废弃地复垦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如南京江宁区沪宁高速沿线汤山段采石宕口,苏州吴中区旺山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生态复绿工程,苏州高新区高景山“留景、造景、复绿”综合治理工程,无锡滨湖区雪浪山矿山生态复绿和生态农业园区结合的综合治理工程,常州横山桥矿山废弃地房地产开发的综合治理工程。盱眙县将杨大山废弃宕口整治成为国内最大的山地广场之一.实施矿山环境动态化管理,出台了《江苏省开山采石矿山监理暂行办法》,在全省全面实行开山采石矿山监理制度。即由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的监理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对开山采石矿山实施专业化监督管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山体资源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江苏山体资源,依法禁止开山采石。山体保护复绿工程,工矿废弃地恢复工程,已经列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环保优先”十大工程之中。按照我省矿山环境治理规划,2010年前基本完成苏南地区禁采区内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其他地区禁采区内治理率完成50%以上。2015年前苏南地区全面完成露采矿山治理工作,苏北地区基本完成治理工作,煤矿塌陷地(以徐州地区为主)复垦率达到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