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39个世界地球日
我省地质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08-04-21 00: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地质工作会议。2007年,通过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广大地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省地质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地质找矿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地质勘查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2007年,矿产勘查投入不断增长,勘查项目逐年增多,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的矿产勘查项目投入有所增加,全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地质勘查投入资金6772万元(未含地方财政和矿山投资)。其中,争取中央财政国土资源大调查、地勘费补助、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矿产潜力调查评价、重点成矿区研究等21个项目,合计4602万元;省地质勘查基金安排22个项目,投入经费总额2170万元。

  二、地质勘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2007年,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不断深入,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勘查资金和工作量投入规模增长较快,煤炭和铁、铜等重要金属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宁芜、宁镇成矿区带地质找矿不断深入,一部分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取得重大成果。

  (一)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源矿产勘查取得丰硕成果

  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省煤炭自给程度不足五分之一,石油保有储量不大,省内自给程度不足十分之一,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刚刚起步,能源矿产的勘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07年,我省始终突出能源矿产勘查的首要位置,积极开展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等勘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石油天然气尽管苏北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但江苏省内石油勘探工作仍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江苏境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40万吨,控制储量2019万吨,预测储量1912万吨。年开采原油175.6万吨。

  煤炭2007年,我省充分发挥国家、省、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了对煤炭地质勘查的投入,在徐州夹张煤矿施工四个钻孔,其中3个孔见煤层10层,新增资源量9300万吨。

  地热作为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地热已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关注的能源之一。2007年,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应用江苏大地构造特点、结合勘查地球物理组合方法成果资料处理并探索实践采用有效新技术在地下热水资源取得了重大成果。2007年分别于无锡阳山和羊尖镇、吴江太湖沿岸、苏州高新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渡假区、苏州吴中区临湖镇、常熟梅李、靖江沿江生态园区、洪泽蒋坝等地区均取得新发现和重要突破。经开展野外调查测量、论证布设钻探验证孔11口,累计完成钻探进尺14200米,已成井5眼,水温30―40°c、出水量1000立方米/天。

  (二)合理部署找矿规划,急缺金属矿产取得突破

  2007年,我省地质找矿工作以国内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重点围绕宁芜铁铜找矿远景区、宁镇铁铜铅锌找矿远景区,合理部署矿产勘查,引导和鼓励商业性勘查,实现区域找矿新突破。

  镇江韦岗铁矿施工完成4个钻孔,3孔见矿,控制矿体长400米、倾向延深200米,见厚达122米的矿体,预计新增矿石资源量1100万吨,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目前项目工作正在进行中,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铁矿石资源量有望进一步扩大。

  句容铜山钼铜矿施工的钻孔见累计钻厚73米铜钼矿体,平均品位铜2.65%。经初步估算,新增333资源量:铜1.3万吨、钼1400吨、铁矿石11.3万吨,实现找矿新突破,前景看好。

  句容西银坑多金属矿普查。zk701钻孔于160米左右见2层、厚约6米的铅锌矿体,初步估算新增金属资源量(铅+锌)5000吨,铜1000吨。

  (三)省内部分优势非金属矿产勘查取得进展

  非金属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7年,苏州高岭土矿新发现钻厚11米的高岭土矿层。连云港滥洪磷矿区汤庄矿段新增资源量为521.56万吨;连云港锦屏磷矿估算新增资源量335万吨;连云港新浦磷矿实际控制升级122b储量77.46万吨,新增333资源量16.82万吨;宜兴市黄龙山陶土矿外围共获甲泥矿(333)+(334)总资源量1209.1万吨,另外,为了综合开采利用的同时,又求获建陶矿(333+334)总资源量129.73万吨,为“陶都”宜兴市陶土矿企业找到了接替资源。

  这些矿床的发现,不仅延长了矿山寿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我省资源供求矛盾的压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三、不断拓展地质工作领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全部结束,取得了显著成果。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大调查实施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部省合作项目,是迄今为止对江苏全省土壤、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进行的最为系统的基础性、公益性调查。历时4年,投资7500万元。项目基本查清了江苏自然与人为活动形成的环境土壤54项地球化学指标分布分配现状和特征;全面建成了控制面积覆盖江南江北达3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构建了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同时查清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建成8个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成果已在沿江沿海开发、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地方病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环太湖地区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程取得进展

  根据省厅《“十一五”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组织开展环太湖地区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程。初步查明了土壤酸碱度分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布现状,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现状,硒、氟、碘等元素含量分布现状,完成了1:25万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系列图共16幅。

  (三)深入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我省城市化率已达到53%,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江苏的大中城市面临着新一轮的规划调整和建设,因此,做好城市地质工作尤为重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南京城市地质调查工作,2005年立项,项目总投入3300万元,计划于2008年完成。到目前为止,南京浦口新市区、火车南站和仙林大学城三维地质结构已基本查明,河西新城不均匀沉降监测网已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已基本摸清,南京地区工程建设层划分标准已基本建立,大量地质勘察(查)资料收集、标准化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均按计划有序进行,一批阶段性成果报告和图件已提交城市规划和建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