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39个世界地球日
地质公园与江苏地质遗迹保护
发布时间:2008-04-21 00: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蕴藏于江苏山山水水之间,江苏山水因此而更加具有科学与人文气息。地质遗迹因其科学科普价值、审美价值和不可再生的特点而十分珍贵。旨在保护、利用和深度发掘地质遗迹资源的地质公园建设已在国际国内受到充分重视,江苏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大有作为。

  一、江苏珍贵的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球内外营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质痕迹。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江苏是中国开展地质工作最早、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域之一,江苏地质工作内蕴十分丰富。早在20世纪初,一批杰出的地学先驱者在江苏省进行了开创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代表性成果有,1919年丁文江著的《扬子江下游地质》、1924年刘季辰著的《江苏地质志》、李毓尧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等等。

  江苏地处我国大陆东部两大单元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衔接部位,与黄海、东海两在构造盆地相连,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我省西北部。全省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各种地质作用塑造了江苏的名山秀水和驰名国内外的地质遗迹。我省地质遗迹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宁镇山脉、环太湖及连云港地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2002年完成的《江苏省地质遗迹调查与规划建议》报告中,筛选登录代表性地质遗迹97个,分为7个大类19个类型(见下表)。下面介绍江苏的几处典型地质遗迹,以说明江苏地质遗迹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江苏省地质遗迹类型简表

  

大类

类型

地质剖面与形迹

1

地层剖面

2

地质构造形迹

 

3

地质科学钻孔

古生物景观

4

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址

5

古生物化石产地

地质地貌景观

6

火山地貌

7

花岗岩地貌

8

变质岩地貌

9

丹霞地貌

10

洞穴地貌

11

海岸地貌

12

奇特地质地貌

水体景观

13

泉类

14

河流、湖泊

地质灾害遗迹

15

滑坡遗迹

16

地面塌陷遗迹

17

地裂与地面沉降遗迹

地学人文景观

18

地学人文

矿产产地

19

矿产产地

 

  

  ⅰ、宁镇山脉岩石地层建组层型剖面群

  宁镇山脉是我国现代地质工作的摇篮,是华南扬子板块地质研究的发祥地,是国内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地质研究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中国扬子地层区68个地层名称有39个在该区创立,宁镇山脉岩石地层建组层型剖面群系统反映了华南扬子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

  以栖霞组为例,由李希霍芬1882年命名为栖霞灰岩,命名地点在南京东郊栖霞山。赵亚曾(1927年)、李四光(1930-1932年)、盛金章(1959年)等老一辈地质学家都曾对其做过深入研究,并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栖霞组剖面出露好,化石丰富,历史悠久,研究深入,可作为大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地质遗迹。栖霞山地区有重要意义的地质遗迹很多,具有国内对比意义的剖面除了二叠纪栖霞组外,还有出露完整的石炭纪黄龙组、船山组剖面。在其西南侧是侏罗纪象山群建群剖面和北象山组层型剖面,此处象山群之下发育的不整合面清楚醒目,此不整合面遍布整个扬子地区,代表整个扬子板块一次构造运动。栖霞山地区的栖霞灰岩由于风化淋溶作用形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栖霞山名胜叠浪岩、一线天和青峰剑等。我国著名的栖霞山大型铅锌银矿主要赋存在栖霞组地层中。南京东郊的阳山碑材也是开凿在栖霞灰岩中。

  南京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距今5-2亿年),由寒武系~三叠系地层组成,富含三叶虫、头足类、笔石、珊瑚、腕足类、双壳类、蜓类、海百合、鱼、苔藓虫、轮藻、植物等化石,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这条穿越整个古生代的地层剖面集中出现在汤山地区的团子尖(汤山)~孔山~陡山~棒锤山。2007年10月,重新核查汤山古生代地层剖面现状,良好的剖面露头主要出露在江宁汤山建新村(上寒武统―奥陶系地层剖面)、江宁汤山头(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剖面)、江宁古泉水库-火石峰(志留系~二叠系地层剖面)、江宁雪浪庵(上泥盆统~下二叠统地层剖面)、江宁黄花岸(中二叠统~下二叠统地层剖面),江宁棒锤山西端(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剖面)。南京汤山古生代地层剖面是下扬子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地球演化的典型代表,曾作为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地质考察路线和多次在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现场考察剖面,在中外地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汤山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地质遗迹,如发现距今约35万年中更新世中期属早期猿人――南京直立人化石的南京汤山猿人遗址,汤山-仑山大背斜、汤山温泉、阳山碑材古采石场等。

  ⅱ、溧阳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等哺乳化石遗址

  溧阳上黄水母山海拔61.6米,中华曙猿等哺乳动物化石产于该山青龙组灰岩裂隙溶洞堆积物中。该堆积物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剑齿虎牙化石后,于1992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先后采集化石一万余件,分属12个目(如灵长目、肉食目、兔形目、食虫目、翼手目、裂齿目、奇蹄目等)36科、38属、60余种,地质时代为古近纪中始新世,距今4500~3700万年。这些化石中有一件小型哺乳动物右下颌骨残缺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美国卡耐基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联合研究,确定其为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猿猴亚目最早的化石记录,建立了一个新属种,命名为“中华曙猿”,对其臼齿的研究表明中华曙猿个体很小,相当于老鼠大小。中华曙猿生存时代比发现于埃及距今2800万年的埃及猿早1000万年,说明我国埃部沿海地区是全球高级灵长类(类人猿)的发源地。

  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等哺乳动物化石遗址,于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该遗址是哺乳动物化石的宝库,种属之多,数量之大为世界罕见。有袋类及免猴类、跗猴类等新属种的发现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及哺乳动物起源、演化、迁移均具重大科学价值。

  ⅲ、六合雨花石/火山地质遗迹

  六合地区地质遗迹以火山群、石柱林群和雨花石层密集群为特色,是新生代新近纪喜山期地壳运动的遗迹,已被批准设立国家地质公园。喜山运动在该区表现为强烈的拉张断裂活动和地壳升降,因拉张断陷作用形成了以辫状河沉积为主的雨花台组砂砾石层,并沿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交汇处有大量基性岩浆喷溢(玄武岩),形成有二十多个盾火山组成的火山群。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奇特壮丽,有喷溢型火山口,雄伟的柱状石林;雨花台组剖面具典型辫状河沉积特征,砂砾石层有美轮美奂、鬼斧神工的雨花石(玛瑙质砾石)。

  六合玄武岩盾火山广泛发育石柱林,就其分布、石柱出露高度,柱体形态规整性与排列方式多样性,以及观赏性而言在同类地质遗迹中处于前列。其中桂子山石柱林是金陵新四十景之一,出露高度达40余米,形态规整,排列不论直立或斜倾均十分有序。1960年徐克勤院士对此作评论“其景观比美国黄石公园玄武岩柱更为状观,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

  二、江苏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国家从保护地质遗迹的角度出发,1979年首次提出保护“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岩溶、温泉、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等地质内容。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主要有1995年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0年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和《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等。

  江苏省绝大部分地质遗迹因处于风景名胜区而以自然状态得以保存,针对地质遗迹专项保护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专项保护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首次于1984年建立了以地层剖面为保护对象的“南京雨花台地质自然保护区”,1991年在无锡青山建立了橄榄霞石岩保护景点,1998年申报并建立了以哺乳动物为保护对象的“溧阳上黄水母山古哺乳动物化石保护区”。另外,文物部门以文物形式保护起来的有南京汤山古猿人遗址、东海大贤庄遗址、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吴县三山岛古文化遗址、淮安青莲岗遗址等。

  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申报建立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江苏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已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批准。“连云港花果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04年通过省级评审。常熟虞山、无锡阳山、江宁方山等正在做申报准备工作。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旨在保护地质遗迹的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词。该计划确定每年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0个,全球共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世界地质公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和批准。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55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有20个,中国还分4批建立了138个国家地质公园。

  三、对江苏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的思考

  崇明岛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很多人始料未及。但崇明岛恰是河流地貌中一种典型的由河口三角洲沉积模式形成的地质遗迹,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由此我们意识到,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对这项公益性事业的认知和重视,关键还在于地质专家的深度发掘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需要上述两个方面的重视以外,要做好江苏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在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基础上全面系统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应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

  2、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应与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

  3、近期抢救性保护与长期保护相结合。

  4、长期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可以建立地质公园,更好地发挥地质遗迹的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永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