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32个全国土地日 > 奋进新征程 勇担新使命
兴化市“村改”节地模式—以戴南镇赵家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2-06-21 16:06  浏览次数:   来源:   [ ]

    一、基本情况
    戴南是中国不锈钢名镇,也是工业重镇、工业强镇,近年来,在经受环评区域限批、中频炉关停整治等考验中,坚定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但是在推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遇到了土地、能耗、排放的“天花板”,而村级园区普遍布局分散、形态破旧、产业落后、亩均效益低,存在安全、环保问题,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戴南紧跟国内形势,全力打造“顺德村改”戴南模式,倒逼效率低、税收少、污染高的企业退出舞台,从而实现“腾笼换鸟、退二优二”高质量发展目标。
    赵家村工业园是戴南镇创建较早的村级工业园之一,占地225亩,共有40户企业,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主要是本村村民租赁村集体土地创办的企业,从事不锈钢的冶炼、浇铸、粗加工等生产经营。早期在推进不锈钢产业发展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近年来,赵家村工业园遇到新问题,发展受到瓶颈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企业安全环保要求不达标,环境问题突出;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2019年40家企业全年开票销售6000多万元。而与赵家村相邻的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土地,准备实施年产35万吨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扩建项目,扩大钢帘线生产能力,缓解目前国内外紧张的市场压力。该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计划用地面积约669亩,分两期实施,一期用地约214亩,容积率不低于1.0。
    一方面兴达的新上项目土地无处着落,另一方面作坊式的小企业占据较多土地,而产出却微乎其微。为此,戴南镇学习借鉴福建三明、广东顺德先进经验,立足本地实情,依法依规在赵家村启动“村改”,为兴达项目腾出空间。兴达项目于2021年2月28日开工建设,12月26日全线投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项目获评泰州市"十佳书记项目",并得到省领导关注和肯定,副省长潘贤掌于11月9日进行了现场调研。
    二、主要做法(模式特征)
    一是调查规划夯基础。扎实开展“五未”用地调查,建立工业用地大数据,全面摸清全市低效工业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优化空间布局,夯实“村改”基础,为“村改”实施提供依据。
    二是以需定改控节奏。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以需定改、先立后破”的原则,以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为导向,根据项目用地需求确定“村改”的位置、范围、面积,并在项目立项后启动拆迁,不盲目大拆大建,做到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三是和谐拆迁腾空间。拆迁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项目论证到拆迁实施、监管等各个环节,主动倾听居民声音,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结合基层党建,组织党员干部进园入企深入搬迁户家中做工作。搬迁补偿方案做到严格审批,程序依法合规,补偿政策贴近实际,深受搬迁户理解和支持,从2021年12月21日搬迁对接起,不到一个月时间40户企业全部签订补偿协议,签约率达100%。
    四是资源共享助小微。为避免小微企业“一搬了之”、“一拆了之”,戴南镇投资4.5亿元,规划筹建紧固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小微产业园。园内标准厂房造型、大小各异,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产业园实行专业化管理,统一建设公寓楼、食堂,实现资源共享。进园项目实行投资强度准入制,引导“村改”中的优质小微企业入驻,加速孵化发展。
    五是精准服务促达效。“村改”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让旧空间焕发出新生机。戴南镇注重优化投资环境,成立服务专班同步推进兴达项目建设,办理各种证照手续,都有专人“一对一”对接领办、代办。不仅加快了项目进度,也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从3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到年底主体厂房全部建成、设备完成安装调试,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项目建设服务团队也因此获得泰州市第九批“骏马奖”。
    三、节地效果
    该项目实现了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保障重大项目落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带动了改造片区城镇功能的完善和形象品质的提升,节地效果显著。
    一是有效节约用地空间。新项目无论是设备还是生产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智能电镀、智能水箱、智能捻股,到智能包装、智能链板线、智能物流、智能仓储,工厂大数据联网采集、分析与应用,以及群蜂机器人、章蜂机器人、工蜂机器人的普遍使用,形成了产业智联一体化、生产全流程优化和全要素分析优化平台。项目整体布局科学、紧凑,比兄弟工厂用地面积压缩1/3,附房全部为多层结构,有效节约了设备占用空间。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0.57提高到1.0以上。
    二是大幅提升用地效益。新的空间拓展出来后,兴达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开票销售将由原来的5000万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35倍;入库税收由原来的160万元,增加到8500万元,增长52倍;亩均税收达37万元。
    三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拆迁的40户企业中,13户落后企业关停,12户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其余企业通过搬迁入园解决了安全环保等问题。“村改”打破了割裂的空间,整合了分散的形态,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大空间,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新项目、优势企业集聚,真正深化了“亩均论英雄”改革,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四、应用前景
    30多年前,以苏南为代表的村级工业园兴起,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然而,率先发展也率先面临“天花板”。随着时代的发展,村级工业园用地低效、形态破旧、产业低端、亩均效益低,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当前,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日趋紧张,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与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从“存量空间”中挖掘“增量价值”。特别是发展较早、用地供应紧张的城镇工业发达地区,一些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及周边存在面广量大的村级工业园,亟需实施二次开发。按照类似于本项目的节地模式实施“村改”,既可以保障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又可以集中资源、促进小微企业加速发展,还可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城镇品质,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应用前景较好。
    五、实践探索
    戴南镇从现实困境出发,“跳出戴南看戴南”,结合外地经验,立足本地实情,积极实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探索小微企业整治与重大项目落地有机结合。“村改”不能“一拆了之”,应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利益共享。赵家“村改”,探索高标准建设各种主题的小微产业园,引导符合条件的拆迁企业入驻,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集聚。在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同时,又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达到了改造效益最大化、矛盾最小化目标。
    二是探索“政府引导、以需定改”的“村改”推进模式。戴南镇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对标“三明实践”和顺德“村改”,紧密结合戴南实际,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以需定改、先立后破”的原则,精准对接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统筹规划小微产业园,科学制定“村改”方案,有序推进“村改”实施,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探索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基层治理。赵家“村改”,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突出党建引领,做好拆迁服务。“减去”了低效发展方式、安全环保隐患、环境卫生死角,“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党群干群关系的亲密度,重塑了基层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