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25个全国“土地日” > 新闻报道
江苏:耕地红线“四线”守法
发布时间:2015-06-26 11:06  浏览次数:   来源:   [ ]

    “耕地保护力度不能减小,只能增强。”受人多地少困扰的江苏省,在坚守耕地红线上从来没有放松。
  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9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省的土地开发强度也日趋接近国际警戒线。“如果继续无序无限、粗放低效利用土地,粮食安全将会受到威胁,人民生活的重要绿色空间、生态多样性、耕地湿地功能等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不可持续。”江苏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保护耕地,须如保护大熊猫一样。近年来,江苏省围绕耕地保护工作设计了一整套体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线。“这4条底线是高压线,绝对不能踩、不能碰,更不能逾越。”该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守好数质“双红线”
  盛夏时节,江苏各地一片忙碌的景象。出了城市,满眼可见各式各样的农机具在平整的大田里来回作业,刚收获完金黄的麦子,人们又把嫩绿的稻苗插入翻整过的地里。繁忙的景致、盎然的生机,昭示又一个丰收年。
  作为工业大省的江苏,目前粮食产量已连续11年递增,2014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五,超过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省市粮食产量的总和。
  江苏物产丰盈,得益于最严格耕地保护机制的构建。早在2004年,江苏省政府就出台政策,明确自2005年起,每年将土地出让金省级集中部分的30%用于耕地质量建设;2006年,全省各地耕地保护目标被纳入各级党政年度绩效考核;2011 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2014 年,江苏省部署实施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提出到2020 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275万亩……2014年7月,一项体系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得以出台。
  这一政策体系从有效控制耕地占用、坚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并重、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和严格耕地保护执法监管4个方面予以规定。
  “江苏要端好自己的饭碗,不仅要保有必要的耕地数量,更要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让子孙后代端牢优质的饭碗!” 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守住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首先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住城市周边最易被占用的优质良田。
  从率全省之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到作出有效保护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的决定,处在工业化转型、城镇化提升中的苏州,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首批试点。目前,苏州按照“底线规划”理念,减量化配置土地规划空间,通过优先空间布局,划定“四个百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不可建设区域,同时遵循综合研究确定的城镇发展方向、用地布局、边界形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路径,是通过试点摸清城市周边耕地的现状,厘清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弄清楚城市周边耕地可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可行性。对于特大型城市,我们要先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通过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控制城市开发的边界;对于市县级城市,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一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宋玉波介绍。
  在严格保护最优质耕地的同时,江苏省同步着手规模空前的耕地质量建设行动。截至目前,江苏省统筹投入各类资金327 亿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829 万亩,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1 个等别。为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江苏省节约集约“双提升”行动规划提出,到2020 年,将建设4275 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量不低于6323 万亩。这意味着,未来5 年内,江苏近70%的基本农田将被改造成高标准基本农田。
  开源节流挖潜增效
  一边要发展,一边要吃饭。江苏作为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严峻现实摆在面前。据现有情况测算,至2015年,全省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仅为4808万亩。
  江苏要端好自己的饭碗,需要开源节流、挖潜增效,通过用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政策,保持耕地总量平衡。“一是开展农村适度规模整治,根据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整治的潜力,鼓励整治成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二是开展滩涂、江滩围垦,由于滩涂和江滩围垦时间比较漫长,所以江苏响应国土资源部的号召,开展表土层剥离工作;三是在日常基本农田整治和管理中,开展了零星基本农田的整合工作,通过零星基本农田的整理使良田规模化。”宋玉波介绍。
  在徐州市沛县杨屯镇,镇党委书记辛传坤告诉记者,作为重点煤炭开采基地,当地通过开展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矿废弃地整治,积极探索矿地统筹发展,探索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融合发展。“首先,将采煤塌陷地复垦、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与村压煤庄搬迁、村庄整治相结合,节约集约土地,解决地的问题。近年来,全县复垦采煤塌陷地2万亩,新增耕地1.5万亩;其二,通过统筹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资金、煤矿企业搬迁补偿金、土地整治资金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资金等,解决新社区建设钱的问题;最后,通过打造临园产业园、临街商铺以及设施观光农业等‘三万工程’建设,解决集中群众就业问题。”
  在全省范围内,为积极策应“空间优化”、“五量调节”战略的实施,江苏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综合整治”战略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总面积约119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其中可用于占补平衡新增耕地19万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一定的耕地,作为补救措施,江苏在耕地占补平衡和表土剥离试点上下了大功夫。
  为强化补充耕地质量,苏州市一方面积极推行建设占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程序,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结果作为验收的前提条件。将新增耕地适时纳入“四个百万亩”保护布局规划予以生态补偿,提升保护质量和效益。此外,还建立新增耕地后续管护和长效地力培育机制,项目竣工后跟踪管理后续管护及承包耕地情况不得少于5年。
  为保护肥沃的土壤,江苏省在总结张家港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张家港市从2014 年起,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西水道新增耕地质量建设,并将耕作层土壤剥离纳入土地招拍挂审查内容。为推动这项工作,苏州、徐州、盐城等地区因地制宜,出台了财政补助政策,切实解决表土剥离资金来源。
  “先行先试的表土剥离,源于保护耕地的责任,源于占补平衡的压力,更源于珍视土地的情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说。
  建立“制度大联防”
  耕地保护是一项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各方面的合力。
  “《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后,我们酒店村两委就一直保持着严格保护耕地的好传统。”江苏省邳州市新河镇酒店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会长程海州自豪地说。
  他介绍,酒店村耕地保护协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宣传、监督、调解、服务四大作用。“以前,出现土地违法问题,需要国土部门一一上门查出,不仅发现时间晚,处理成本高,矛盾也很尖锐。现在好了,土地协会在没发生或刚发生时就协调好了。”据了解,从2007年底至今,酒店村11个小组从4241人增为4680人,4370亩耕地一分都没少,基本农田更是一丝一毫也未动。
  在江苏,自金坛市直溪镇直里村成立全国首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农民是耕地保护第一守护人”的理念便不断推广,耕地保护“政府是制定政策的第一责任人、国土部门是依法行政的第一执行人和农民是耕地保护的第一守护人”的共同责任机制逐步形成。
  为确保7100万亩耕地、6300万亩基本农田、3300万亩水稻的粮食安全防线,江苏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分别与全省13个省辖市的市政府、国土资源局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省共签订各级、各类耕地保护责任状900万份。此外,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部门联动、落实责任体系、推动社会共管,从源头上建立起保护耕地共同责任机制。同时,加大耕地保护考核力度,将原先的单项考核纳入为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要求,综合应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落实。”江苏厅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江苏在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促进耕地保护方面也在不断探索,让保护耕地者得其利,促进保护责任、保护利益和保护效果的统一,调动广大农民和全社会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目前,全省正在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改进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逐步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宋玉波介绍,以南通市海安县为例,该县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助资金,根据耕地保护实绩,对土地承包户或村集体发放相应补助,违法占用耕地的扣除,并责令恢复原状。
  2014年上半年,江苏厅先后在全省7市21个县(市、区)63个乡镇126个村开展了江苏农村土地问题百村调研,形成《江苏农村土地问题百村调研报告》,为未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重点、热点和导向性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首席记者 周怀龙 记者 王旭雁 通讯员 陈威)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6月26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