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24个全国“土地日” > 新闻报道
人民网:多举措开发土地资源 江苏节地和效益双提升
发布时间:2014-06-24 17:06  浏览次数:   来源:   [ ]

    人民网南京6月24日电 (朱殿平)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面对土地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江苏2014年5月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提出要全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记者近期在各地采访了解到,江苏努力探索新机制,通过综合整治,实现耕地连片开发;通过生态修复,采煤塌陷地华丽转身;通过动态巡查,严防土地浪费,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取得良好收效。

    土地综合整治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位于常熟市北部的海虞镇,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之一。2010年以前,该镇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建设用地遍地开花,农业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相互混杂,建设用地总量4.9万亩,国土开发强度达30.28%,已超过警戒线。而城镇化水平只有49%,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和规划已势在必行。

     2011年,海虞镇通过了《常熟市海虞镇总体规划(2010-2030)》和《常熟市海虞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2010-2020)》,首先逐步裁撤村庄,拆迁农村居民宅基地及村庄小工厂,对其所占土地进行复垦,对耕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常熟市国土局副局长陈建刚介绍,通过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集体开发,为大规模土地流转提供了条件。“比如这块已建成的130亩育秧基地,它的所有权属于全体村民,为全镇耕地提供稻苗;而这也是海虞镇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的一部分。”

    过去的海虞镇,每户村民家的宅基地平均占地1亩,通过建造居民小区集中安置,目前已减少到0.22亩/户。原来住在海虞镇聚福村的许锡麟老人,搬进新房已有一年,原先300多平方米的房屋换成了180㎡和80㎡两套新房,此外还得到了24万元的差额补偿。“新房环境比以前在村里好多了,还有24小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基础设施也齐备,楼下就有社区医院!”徐锡麟对新家特别满意。此外,通过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政策,其90岁的老母亲还加入了社保体系,每月可拿到560元养老金。

    陈建刚表示,通过综合整治,海虞镇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已初见成效,形成了“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经营模式。接下来推进的规模更大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将覆盖整个常熟市。

    生态修复 采煤塌陷地变身湿地公园

    作为徐州老工业基地煤炭工业的发源地,煤矿曾撑起贾汪经济的半壁江山,煤矿资源的枯竭以及多层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也使贾汪区的发展面临困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贾汪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正焕发新颜。

    湖泊水道、人工岛屿一应俱全,湖内蒲草、莲荷、芦苇等水生植物遍布,湖面野鸭、水鸟无数……这是位于徐州市贾汪区的潘安湖湿地公园的现状。波光粼粼的湖面、绿树成荫的步道,优美的景色很难让人将这里与煤矿塌陷区相连。潘安湖所在的大吴镇曾经是权台矿地下采煤塌陷区域,总面积1.74万亩,也是贾汪区内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汛期一片汪洋,旱季枯草一片”,提及这里曾经的状况,贾汪区国土局副局长吴红波如是感叹。

    “这里原来就是采煤塌陷区,因地下被挖空,建筑时常出现倾斜、开裂等情况,一下雨到处都是汪洋,庄稼也泡在水里。” 64岁的苏太金老人回忆,因为塌陷导致房屋开裂,他曾三次搬家。土地面积越来越小、耕地越来越少,这些都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年前,当地开始了潘安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将塌陷区改造为集湖泊、湿地、乡村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公园。政府也对原先居住塌陷地上的住户进行了搬迁补偿,将村民们集中安置在潘安湖畔的安置房小区。

    “采煤后塌陷的土地无法利用,以前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是避开,现在是考虑如何想办法利用。”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丁陈建说,通过对土地进行评估,研究塌陷规律,预测未来可能的沉降趋势,并对塌陷区域进行填充、加固地基,使土地达到可以施工的强度。除了湿地公园,厂房、住宅,以及规划中的德国风情小镇、养生酒研发中心等都将在采煤塌陷地上“重获新生”,贾汪由此走出了一条“变包袱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的发展新路。

动态巡查 促闲置土地再利用

    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成为江苏多地国土部门面临的首要压力,但土地闲置浪费、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由于部门责任不清、协作机制缺失、信息不畅、监管扯皮,加之国土部门自身底数不清、手段不新,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成效不明显。如何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消化利用,江苏也展开了积极探索。

    在常州,依托自行开发的土地监察数据库及软件系统,利用GPS技术,该市对土地的监管由以前的点式评估审批,延伸为包括开发信息公示制度、履约行为预警制度、现场核查监管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等在内的一整条动态监管链。通过动态监测,将所有地块信息全部都汇聚到国土部门的监察系统之中,执法人员任意调出一块土地的数据,是否为建设用地、相关责任方、监管情况的历史数据、全景照片等便一目了然。

    通过该套动态巡查系统,两年来,常州处置存量建设用地近1.6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万余亩,存量土地利用率达到60%以上。据悉,作为全国6个“双保”(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示范城市之一,常州在动态巡查机制中积累的土地监管八项制度已经推广向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