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地学档案,是探索、分析、研究地球奥秘、寻找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可减少重复投入和资金浪费,可为防灾、减灾、国土规划、利用资源等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地学信息支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地球故事”从掌握地质资料信息开始。
一、一流的馆藏机构为获取地质资料信息的首选之地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是我省历史悠久的专业档案馆之一,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编研和提供社会利用的馆藏机构。坐落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地质大厦。自2004年成立以来,资料馆围绕管好资料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这一宗旨,从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网络体系以及服务手段等多方面开展建设工作,现已成为馆藏资源丰富、设备设施先进、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的五星级专业档案馆和5A级数字档案馆,连续多年被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省档案局评为先进集体单位。

二、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掌握地质资料信息的源泉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丰富,专业门类齐全,现有资料中矿产地质资料居多,约占40%,其次为地质研究、水工环地质、物化遥及科学研究等资料。截止2017年3月,馆藏资源共计7549档,计95481件。其中江苏境内资料共有6518档,外省、市及全国性参考资料共有1031档。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境内形成的重要地质资料,馆内均有收藏。馆内还珍藏有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编著的地质资料,如李四光、谢家荣、朱庭祜、朱森、叶连俊、程裕淇等人编著的中外文专著、报告和译著等。其中,《南京龙潭地质指南》和《江苏地质志》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30件珍贵档案名录。

馆藏《南京龙潭地质指南》和《江苏地质志》等珍贵成果资料
三、网络信息化为获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提供便利
(一)网络信息化建设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一直致力于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至2010年,全面完成馆藏资料数字化工作,打好信息化服务资源基础。并于2005年,率先建成省级地质资料馆网站,开启了我省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序幕。经过2008年及2013年两次升级改版,新版网站突出了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加大了社会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水平和透明度。同时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资源,建成运行了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系统、汇交监管平台及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全国馆藏机构并网查询。

信息化服务平台
1、馆内查询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拥有近20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并配备有大型绘图仪、扫描仪、工程复印机、彩色黑白打印机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为地质资料借阅者提供舒适、便捷、专业的服务。多个用户可在电子阅室内通过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同时查询、借阅所需资料。

馆内电子阅览室及复制服务
2、互联网服务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省馆官网登陆全国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查询全国馆及各省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并可全文浏览和下载公开性地质资料。
由省馆承担完成的“江苏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项目已将2万多个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录入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社会公众可登录检索地质钻孔的基础信息、保管单位和相关项目信息。

(三)专业化专题服务
近年来,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已由以往的单纯接收、保管、借阅向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社会化服务转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与优势,根据用户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沿海经济区等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潜在价值,为寻找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国土规划等提供专业的专题服务。
四、“三位一体”信息化服务为快速获取资料信息插上翅膀
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目前正在开展新的地质资料馆建设,将要实现原始、实物及成果地质资料的“三位一体”的统一汇交、保管和开发利用。建成现代化的地质资料保管基地、国土资源及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地质科普展示教育基地、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基地;建成江苏省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重要宣传和学术交流窗口。将建设成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 “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将为快速获取地质资料信息插上翅膀。

新地质资料馆效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