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回顾 > 第48个世界地球日 > 江苏国土资源新成果
2016年全省地质勘查情况
发布时间:2017-04-18 14: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2016年,江苏省地质勘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在地质找矿、城市地质调查、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地质勘查资金投入

2016年全年,江苏省地质勘查工作支出资金22181.2万元,同比减少3.6%

按资金来源分:中央财政2253万元,占总量的10.16%,同比减少63.26%;地方财政11653.3万元,占总量的52.53%,同比增长28.9%;社会资金8274.9万元,占总量的37.31%,同比增长5.56%

按资金投向分:矿产勘查12135.88万元,占总量的54.71%,同比增长0.17%;基础性地质调查2390万元,占总量的10.77%,同比减少24.5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5553.84万元,占总量的25.04%,同比减少5.38%;地质科技及其他2101.48万元,占总量的9.48%,同比增长12.97%

(一)矿产勘查

本省共支出资金12135.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7万元,占总量的2.53%;地方财政4438.11万元,占总量的36.57%;社会资金7390.77万元,占总量的60.9%。本省实施矿产勘查项目50项次,完成钻探工作量148171.9(同比增长272.11%)

主要矿种勘查资金和完成钻探工作量分别为:铜矿2223万元,开展项目7个,钻探6321.6米。铅锌矿715.39万元,开展项目2个,钻探4022.7米。金矿1060.52万元,开展项目5个,钻探5576.2米。

(二)基础地质调查

本省共支出资金23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80万元,占总量的36.82%;地方财政1510万元,占总量的63.18%

(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本省共支出资金5553.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700万元,占总量的12.61%;地方财政4333.84万元,占总量的78.03%;社会资金520万元,占总量的9.36%

(四)地质科技及其他

地质科技:本省共支出资金1878.4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61万元,占总量的19.22%;地方财政1153.35万元,占总量的61.4%;社会资金364.13万元,占总量的19.38%。其他(资料信息类)资金投入223万元。

二、地质勘查工作进展

(一)统筹部署,深入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2016年,我省主动转变找矿部署工作思路,贯彻以构建江苏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为主的找矿理念,尽可能优先保障国家急需、短缺矿种为主攻矿种的地质勘查项目的设置与投放,在保障发展、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中寻求平衡点,从而有效保障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

1、科学部署地质找矿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作用,加强项目部署前期论证,优选实施项目,进一步提高找矿项目部署的科学性。2016年共安排地质找矿项目19个,投入省级专项资金3461万元。

一是找矿工作重点向苏北地区适度转移。针对我省成果进展不突出,勘查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以及苏北地区扶贫开发、苏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找矿工作重点由苏南向苏北地区进行适度调整和转移。一方面加强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目前,我省沭阳-泗洪地区磷矿找矿工作已作为国家整装勘查区,由部省两级财政共同投入、统一部署找矿工作。另一方面优选靶区,推进苏北找矿工作。经组织专家多次论证,本年度重点安排了东海县双湖晶质石墨矿预查等5个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重要成矿区带找矿工作。重要成矿区带、老矿山周边和深部找矿是我省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方向和路径。2016年继续围绕宁镇、宁芜、溧水地区部署开展找矿项目,并论证优选了栖霞山-安基山地区开展矿集区找矿预测工作,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方案。经估算,截止2016531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探获新增铅+锌金属量118.73 万吨,其中铅金属量46.81 万吨,锌金属量71.92 万吨,达到大型规模,并伴生有大量的金银铜,潜在经济价值近103亿元,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约13年。其成果《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区虎爪山矿段深部详查》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一等奖(部级),《宁镇矿集区栖霞山铅锌矿深部重大找矿突破与矿床成因研究》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部级)。

三是开展洁净能源调查评价工作。2016年,协助省能源局积极推进我省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目前项目已完成大部分实物工作量,在南京汤山施工的ZK02调查井首次在高家边组黑色泥页岩(338m)中发现了页岩气显示,表明我省页岩气资源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四是地质找矿工作取得显著成果。西横山地区找矿取得较大进展,初步估算资源量(333+334?金属量):金5.1吨(达中型规模)、银13.8吨、铜1794.7吨、硫铁矿34.9万吨。溧水区麻山头-西湖村锶矿普查发现3层锶矿体,视厚度2.2511.48米,初步估算锶矿(333)工业天青石矿物量21.1万吨,平均品位50.81%,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溧水区太尉庄电气石矿普查圈定电气石矿体22条,初步估算电气石矿(333)工业矿物资源量41.72万吨,平均品位(矿物)6.95%。新沂-东海地区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圈定AuCuMo等元素化探综合异常24个,在姜斗沟地区通过槽探工程发现4条钼(铜、硫)矿体,真厚度0.963.57米,平均品位Mo0.0620.382%,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江浦-六合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初步圈出5个成矿远景区、2个找矿靶区。马场铜金矿普查多个钻孔钻遇铜(金)矿体,其中ZK0703孔钻遇4.96m黄铜矿、黄铁矿体。

(二)紧贴需求,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全省地质工作重点由找矿工作向地质服务工作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围绕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生态地质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注重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应用,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

2016年,项目投入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2200万元。项目围绕加快推进项目实施,集成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确保大项目做出大成果核心目标,按照总体设计的框架全面推进,项目承担单位主动对接需求,注重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构建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体系。为使地质调查成果在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及具体开发利用与建设工作中可靠、好用、易懂,提出了基础性、应用性、战略性三个层面的预期成果体系。

二是多次组织成果使用部门召开应用性成果咨询会。今年以来,我厅组织并召开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应用性成果咨询会。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省政府研究室、省沿海发展办公室、南京大学、中国地科院等十多个单位部门专家参与,从成果的科学性到实用性进行严格把关,开启了地质调查成果定制服务的模式,在基础性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相关部门的需求编制有针对性的成果,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是集中力量开展项目资料汇交与成果集成。沿海综合地质调查采取统一部署分项实施的模式,组织多次资料汇交与成果集成协调会。目前已经完成省财政投入项目资料汇交9个,中央财政投入项目资料汇交正在推进中。成果编制进展显著,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认识。编制了应用性成果专报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提供规划与建设部门使用的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建议,提供发改委滩涂办及海洋渔业部门使用的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提供水利与国土部门的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对策,提供环保、国土、水利、海洋渔业部门的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建议。

2、全面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地质调查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多次需求对接,明确成果应用方向。组织省厅相关处室、南京地调中心、省地调院、苏南五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召开推进会,加强成果应用主体参与程度,构建“中央--市县三级合作机制。

二是明确组织实施体系。20164月,省厅与南京地调中心签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纪要》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专题会议纪要》,明确了项目组织实施及管理体系,厘清了中央与地方事权分工。9月,省厅与南京地调中心联合发布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目标任务、实施体系以及具体工作部署。

三是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苏南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央、省、市(区、市)共同出资开展。2016年落实中央财政经费2450万元;省级财政2016年度1700万配套经费已拨付到位;地方财政逐步落实,目前已列入各市县2017年度政府经费预算。

四是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以往工作成果,初步形成苏南全区、城市规划区、县级市三个层次的成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编制《苏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图集》;以服务苏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为目标,将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于未来城镇扩展方向评估、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调整等方面;建立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与图斑对接方法技术体系,有效服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核实举证,支撑宜兴市太华镇富硒农产品开发基地建设。

3、稳步推进全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省厅高度重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20168月和11月,省厅先后与宿迁市和南通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启动开展了宿迁城市地质调查南通城市地质调查项目。

徐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三年来,在努力推进成果应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为徐州地铁一号线和观音机场二期两项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为徐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四是服务于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专家野外验收,进入成果报告编制阶段。

泰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初步查明了泰州浅层地温能、中深层地热资源的潜力;开展了城市规划区农耕区土壤以及城镇土壤、降尘、扬尘重金属污染情况详查,提出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环境质量适宜区建议;划分了农用地质量等级,为地方农用地分类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