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成大业,继往开来谱新篇
——为实现海洋强省奋斗终身
1986 年,那座位于我国黄海前哨的小岛开始不再孤独地面对每天的海风呼啸。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海平面喷薄而出,陪伴她的,多了一个 26 岁的小伙子和她的妻子。
破旧的小操场上,初升的太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随着一声沙哑却响亮的“敬礼!”,这对夫妻一个将五星红旗舒展向天空,一个站立成山。没有国歌伴奏,没有仪仗队,甚至没有一根像样的旗杆,但这样的场景却格外静默与庄严。岛上的每一级台阶、每一块礁石,都是王继才、王士花夫妻俩坚守之心的见证。
32 年里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同一天。升旗仪式后,王继才夫妻便会开始一天中的第一次巡岛。这个仅有 0.013 平方公里的岛屿,位置孤绝,环境恶劣。在哨所观察室里,他们用望远镜扫视海面,看有无过往的船只,看岛上的仪器是否运转正常。当晚上 7 点的巡岛结束后,夫妻俩就要记录当天的守岛日志。40 多本海防日志,记录着他们日复一日升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的生活。
32 年里的每一天,又都是不同的日子。由于开山岛独特的位置,王继才在守岛时遭遇过各种挑战与诱惑,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都被他严词拒绝,“不干净的钱坚决不要!”多年来,夫妻俩先后报告过 9 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线索,其中 6 次被成功告破。
32 年,11680 天,枯燥、孤独、无助,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日子,但王继才心中有一个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守岛是一份坚守、一份专注,还有其他数不胜数的在各领域为海洋事业发展默默奉献青春的“王继才”们。
在隶属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的省海涂研究中心,也有着这样一群坚守、专注,将一腔青春热血都洒向祖国大海的人们。他们秉承着“为海洋管理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宗旨,肩负着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海洋生态资源调查和海洋滩涂科学研究的职责,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重大海洋灾害来临,风雨无阻奔向工作岗位的,是这群海洋人。2019 年的“利奇马”台风不是一个普通的台风,而是一个创了气压记录的极端台风,是一个形势复杂的怪异台风,其经过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时的威力足以载入史册。在瓢泼的暴雨里,在肆虐的狂风中,依然有人排除万难坚守岗位,只为给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最及时、最精准的预警信息,只为在这场防汛战役里守护海边的每一个生命。但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忘了这群人中有凌晨驱车从父母身边赶往工作岗位的儿子,也有身怀六甲已经八个月的准妈妈。一份份警报传真,一条条预警短信,都凝结了这群人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心血,都承载了这群人对江苏海洋灾害能降到最低的希冀。然而“利奇马”只是江苏海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一个片段,他们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等重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不怕苦、不怕累,尽心尽责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只为能给江苏省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最及时、高质量的服务。
江苏省海洋预警报体系自 2006 年筹建至今已十余年,逐步建成了集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视频会商系统、预警报业务系统、数值预报系统、声像制作发布系统“六位一体”的业务体系,提供了海洋环境要素常规预报、八大渔场海浪专项预报、洋口中心渔港重点保障目标海洋环境精细化预报、风暴潮海浪灾害警报等一系列预报产品,一举跻身省级预报机构第一方阵的行列。在业务平台的科技支撑下,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海洋灾害损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伤亡人数大幅减少。
在江苏海域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开创先河建设海洋观测站点的,还是这群海洋人。江苏沿海受黄河、长江入海泥沙的影响,发育了世界首屈一指的辐射沙脊群,这片海域水深差异大,海底沟壑纵横交错,气象、水动力、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为了能够获取最精确最及时的观测数据,掌握江苏海洋环境第一手资料,为江苏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这群海洋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夏季台风多、冬季冷空气频繁等问题,奔赴沿海一线,实地走访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全心投入研究,他们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在夏季的台风中浇筑 台站,在冬天的严寒里沉桩作业,在漫天暴雪中安装设备,在狂风骤雨中抢险救援。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短短八年,江苏的海面上已经拥有了 21 座观测站点,可实时传输水文、水质、气象等 15 项观测要素,居全国沿海省份前列,其同步动工站点数量之多、施工难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在全国海洋系统前所未有,外海远距离海洋观测站点建设亦开创了全国先河。
筚路蓝缕,硕果盈枝;继往开来,玉汝于成。是海洋观测预报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成就了海洋观测预报保证能力的提升和海洋事业的辉煌,为江苏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江苏海洋人都愿与祖国并肩,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