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中国自然资源报——江苏海洋经济“链”上发力
发布时间:2025-03-27 09:03  浏览次数:   来源:   [ ]

“呜——”随着一声船鸣响彻江面,长江干线新年首艘超大型船舶“新扬子503”轮近日从江苏靖江安全离港,前往黄海南部指定水域试航。该船由扬子江船业集团建造,为LNG双燃料7000TEU集装箱船,是国内首制搭载B型燃料罐双燃料中型集装箱船,实现航速和油耗的最优化。

 

自今年1月起,靖江船企建造的数艘巨轮密集交付。数据显示,靖江船企在手订单总额超过2500亿元,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占江苏近一半,占全国订单总额接近五分之一,占全球比重超过十分之一。靖江船舶海工“劈波斩浪”的发展势头,也成为江苏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4年,江苏的“蓝色引擎”表现出强劲韧性和实力。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经济与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来看,江苏全年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需求呈现稳步复苏的态势,涉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增长与发展前景。

 

——更高端的“江苏造”。

 

江苏海洋制造业持续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变,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井喷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省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786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8.8%,其中,上市企业13家、规上企业66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家。

 

——发展领域“更智能”。

 

伴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江苏省海洋产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水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产业等新赛道、新业态发展提速,不少涉海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应用,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海洋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亨通光电、中天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占据全球线缆产业的“半壁江山”。

 

——驶向全球的“江苏号”。

 

在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江苏船舶企业凭借深厚的工业根基、精湛的造船技艺和完整的产业链条,迅速响应趋势,积极争取订单,船舶出口持续升温,数量再创新高。2024年江苏出口各类船舶1042.2亿元,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59%,其中,液货船、集装箱船、散货船三大船型分别增长165.1%、84.3%、18.3%。

 

新的一年,如何在海洋产业这条“主赛道”上夯优势、补短板?江苏在开年之际就初步明确了“大方向”——

 

江苏用好专项资金,持续将“十大海洋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新技术应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涉海科技创新平台,明确加强应用场景拓展,推动相关产业迅速突破。到2025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江苏将在准确评估“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启动编制《江苏省“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十五五”发展目标,筹划好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未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好“领航图”。

 

江苏加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力度,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海洋产业。重点支持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和支持省沿海开发集团,通过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十大海洋产业发展。

 

扬帆沧海迎激浪,勇立潮头启新程。当前,江苏海洋经济发展风头正盛、优势叠加、机遇无限,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瞄准目标,江苏正向着“海洋强省”大踏步迈进,为建设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