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中国自然资源报——江苏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发布时间:2024-10-25 12:10  浏览次数:   来源:   [ ]

本报讯 近日,江苏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好消息不断:全省首个镇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通过验收;苏州相城黄桥街道、南通如东新店镇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进入收尾阶段……自2019年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江苏省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思路,推进20个国家试点和先行启动的16个省级示范项目建设,总体进展超70%,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耕地集聚规模效应显现,完成农用地整理43.83万亩,建成15.84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块总数减幅11%,地块平均面积增幅24%,100亩以上连片耕地比例由30%上升至40%。二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建设用地整理7.5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减少0.76万亩,腾退低效工业企业590家。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完成生态保护修复3.37万亩。四是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公共空间治理75项,历史文化保护21项。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了四种整治模式。一是以苏州黄桥街道为代表的城乡融合模式。该模式通过全域规划、设计、整治,构建“以产业研发片区为中心,南北湿地、西园东城”的空间布局,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以建湖高作镇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业模式。该模式聚焦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改造中低产田、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实现“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三是以如东新店镇为代表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该模式着力推动村庄集聚、耕地集中连片,建成千亩以上连片高标准农田4块、千亩以下百亩以上26块;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村集体新增年收入700余万元。四是以昆山张浦镇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保护模式。项目在推进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治和村庄环境提升的同时,实施了赵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活化利用尚明甸传统村落,再现了传统江南圩田景观风貌。

 

在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中,除运用国家明确的允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流转两项政策外,江苏还增加了4项支持政策:一是依申请下达试点示范项目所需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二是鼓励低效建设用地腾退为生态用地。三是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补充耕地指标在优先满足乡村发展用地需求后,节余指标可在省内交易,所得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四是省财政统筹试点地区一定规模的补充耕地指标作为启动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等。目前,省财政已支持15.96亿元。

 

此外,江苏厅十分重视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自主开发运营等多种投入机制,与省农发行签订“政策性金融资金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战略合作协议,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下一步,江苏厅将立足各地资源禀赋、资金保障力度,优选空间布局优化,耕地连片整治、资源盘活和生态修复提升潜力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大的地区,率先启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同时,会同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力度,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政策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