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重压力,苏州高新区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制度为根本,以创建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区活动为抓手,努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狠下功夫,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2014年高新区被评为“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一、规划引导“控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的作用,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结构。目前,全区92%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88%的耕地实现规模经营,80%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对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全面实行用地预审,2014年高新区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为656.9亩,较2007年下降了49%,为历年最低。
二、产业集聚“节地”。近年来,高新区重点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千亿级产业群,土地资源的配置也围绕产业向“轻”化发展、低碳发展方向集聚,区域内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4%。2012年6月,中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在高新区设立,规划占地面积250亩,目前已供项目用地76亩,投资额达到7.2亿元,亩均近千万元。
三、提高门槛“限地”。坚持“保重点、保急需、保民生”原则,在分配年度用地计划时,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保障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对一般项目用地,原则上通过挖潜盘活存量用地解决;对投资超1亿美元和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和单独选址项目积极争取省点供和单独选址计划;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项目,则基本是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予以解决。
四、内涵挖潜“腾地”。通过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城中村”和老镇改造等工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目前,已有东吴丝织、春兰空调等50宗工业用地完成收购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手续,腾出盘活存量土地面积2962亩。
五、土地整治“整地”。针对区域后备资源匮乏的特点,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开展废弃工矿用地、宅基地、零散不规整农田和荒地的开发、复垦和整理工作。2006年以来由国家、省、市批准立项实施的各类土地整治项目47个项目,建设总规模为2.2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904亩,累计争取到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2643万元。国家投资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土地整理项目已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立体开发“省地”。“向空中(地下)要地、要资源”是高新区节约集约用地的又一有力举措。规定一般性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必须达到1.0以上,积极鼓励入驻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大力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强度。2014年高新区被评为“江苏省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同时,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过全面规划,政策引导、价格扶持等措施,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建设用地潜力。
七、严格监管“守地”。按照“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管”的原则,着力加强建设用地的全程监管,在全省率先实施建设期土地登记制度和项目竣工土地综合验收制度,切实防止土地闲置浪费。持续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区”和“土地执法模范镇(街道)”活动,建立健全了区、镇、村三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实现国土、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动土地执法,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置”,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连续多年实现了“零约谈、零问责”目标。
八、宕口整治“绿地”。高新区将宕口整治工作列入全区城市转型的攻坚战之一,累计投入4亿多元,对区内49个山体开山采石留下的95个宕口进行了全面整治,成效显现。通过积极争取,共获得部、省、市专项整治资金6060万元。区内首个高景山宕口综合整治项目被国土资源部列为部级示范项目,其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被称为“高景山模式”,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