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国土空间规划
专家眼中的苏州2035 | 邓东:新版苏州总规的亮点
发布时间:2025-01-24 15:36  来源:   字号:[ ]

面向2035年的新版苏州总体规划近期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版总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规划院、苏州博雅达、南京国图4家单位联合编制,邀请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规划、土地、历史文化、交通、市政等各学科国内顶尖专家共同出谋划策,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板块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热心市民组成公众咨询团,先后召开市民论坛30余次,为各阶段的规划方案把脉问诊。规划成果凝聚集体智慧和社会共识,聚焦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质城市、推动高效能治理,为苏州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描绘了锦绣蓝图,可谓亮点纷呈。

首先,规划将苏州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将苏州的定位和能级提升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将牢牢把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重点推动苏州上海深化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充分发挥苏州产业科技创新和江南水乡生态文化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引领共建太湖生态湖区和环太湖科创圈,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其次,规划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指示要求,提出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发展愿景。苏州将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模式;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完善链接国际国内的枢纽体系,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型现代物流中心;建成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国际旅游影响力全面增强,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率先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范例。

第三,规划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全市空间格局,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推动苏州各级城镇、产业园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沿太湖地区、沿江地区、南部水乡地区、环阳澄湖地区和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等重点战略空间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多中心、组团型、网络化的空间格局。通过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开展工业用地“双百”行动,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优先保障。通过存量更新和布局优化,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塑造“青山清水、诗韵江南、繁华都景、精致时尚”的美丽苏州。

第四,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长江、太湖和阳澄湖、太浦河、吴淞江、望虞河等湖荡水网保护修复,重塑江南水乡优美环境。苏州将加强长江和太湖岸线管控,保护太湖沿线山体,建设太湖生态岛。划定全市所有山体、湖泊的保护线,实施“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在保护的基础上,苏州将推动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和沿江产业绿色转型,打造太湖科学城、双山岛等科创、文旅品牌,引领建设太湖世界级湖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苏州城区将继续强化“四角山水”的独特格局,完善河湖水系、公园绿地等蓝绿网络,将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逐步提高到8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增加到15平方米以上,建设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骨干绿道,让老百姓随时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第五,规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要求,凸显苏州历史文化优势,全面推进苏州古城、大运河苏州段保护更新。从遗产、文物、街区等的点状片状保护扩展到文化线路、文化带、文化景观的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并将未列入法定名录的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老街(集镇、老街、村)等全部纳入保护体系。推进苏州历史城区产业调整、功能优化,重点发展旅游、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贸等城市功能,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打造苏式生活典范。优化大运河沿线空间利用,塑造运河古镇特色风貌,发展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

第六,规划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目标,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环境。苏州将建设完善“市级-区级-片区-社区”全覆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精准构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全龄友好、适老适幼、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完善铁路枢纽建设,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为骨干的市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和公交慢行优先的高品质城市交通系统,引导苏州古城形成“轨道+慢行”为主的出行方式,让老百姓出远门、周边游、上班上学、走亲访友都更方便。将进一步完善电力、燃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建防洪排涝、抗震、防疫急救等综合防灾系统,增强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