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日获批的《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犹如一幅壮丽的生态蓝图,为苏州的自然生态空间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该规划立足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空间禀赋,巧妙布局“三核四轴四片、多廊多源地”的生态保护格局,聚焦太湖、阳澄湖、长江等核心生态区域,协同推进水体治理、湿地修复与水源地保护,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本轮《规划》对于水资源、湿地资源、林地资源、山体和矿产资源等生态自然资源,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措施。
在水资源层面,规划全方位推进河湖水系完善、岸线保护、水源地保护及节水行动;在湿地、林地资源层面,规划完善保护体系,规范保护利用方式;在山体和矿产资源层面,规划建立严格保护机制,调控开发强度,实现生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苏州高新区被称为“真山真水园中城”,山水环境秀美,自然禀赋突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虎丘区政府副区长张焱介绍,区域内有大阳山、上方山两座国家森林公园,已建成6处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中心、48个智能监控云台、90套语音播报系统、130公里森林防火通、56个道消防蓄水池等,基本实现森林防火重点领域智能化监控设施全覆盖。目前,大阳山无人机智慧森防系统正在建设,将无人机智能巡护与监测预警系统有机融合、空地协同,有望实现对重点林区及云台监测盲区的全天候不间断监测。
据悉,阳山西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入选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近年来,还陆续建成了庄里山公园、彩石湖公园、真山公园、高景山公园等一批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公园。
针对长江、太湖两大重点生态区域,本轮《规划》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面向长江岸线及沿江地区,规划采取提高生态岸线比例,推进产业转型、建设通江生态廊道等策略,共抓大保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筑牢“防护堤”。面向太湖治理,则分区管控岸线、保护沿线山体、建设太湖生态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实现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吴中区委常委、副区长周学斌表示,近年来,吴中区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加强环太湖湿地带建设。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优良湖泊;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入选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典型案例和2022年度江苏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太湖生态岛替代性修复补偿“双向匹配”机制获全国推广,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提供“苏州经验”;吴中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
苏州市资源规划局还介绍,规划衔接江苏省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筑牢以山林生态屏障、河湖湿地斑块、水生态廊道与农田生态基质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文 王安琪 瞿毅诚 姜熠 赵劼/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