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宜居安居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命题。近日获批的《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这一理念得以充分体现。《规划》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目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生活空间方面,本轮《规划》提出完善“市级-区级-片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精准构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力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民生设施布局。延续“四角山水”城市格局,完善河湖水系、公园绿地等蓝绿双网,建设城市骨干绿道,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游憩空间。划定存量空间盘活重点区域,围绕城市民生服务功能完善与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等重点领域,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对此,苏州的实践早已先行一步。“此轮规划中,园区就依旧保留大量的蓝绿空间,保障生态安全与绿色永续。并且强调将自然景观与城市功能相结合,打造多个环湖景观公园和滨水生态廊道,将人的活动嵌入自然,使得生态廊道与城市蓝绿空间更具人性化。”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吴昊说,随着园区人口结构从中青年为主逐步迈向全龄化,此轮规划充分考虑空间资源承载能力和适宜度,合理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并依托邻里中心改造升级,构建全龄友好、魅力宜居的社区生活圈,提升生活宜居性与便利度。总体而言,此轮规划更着重研究“人”的构成和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例如通过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在街道空间中的各类需求,推进以人为本街道的建设。
为了盘活存量空间,苏州针对古城内存在的大量的传统民居,在城市更新政策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突破。近年来备受市民关注的32号街坊,正是通过城市更新试点政策,有效解决了房屋实施主体、产权等堵点问题,促进了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葛昕表示,截至目前,姑苏区已推动48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的建设,并通过“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 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古建老宅保育活化,促进古建老宅焕发新生。
产业空间方面,本轮《规划》强调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四级城镇体系,科学提高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集聚程度,加快布局主导产业,统筹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经济活力双提升。
如何利用好老城区的存量空间,苏州早有探索。葛昕说,姑苏古城有许多闲置工业厂房,通过设置五年过渡期、试点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等方式,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成功打造出“桃花坞里”文商旅融合街区、美罗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休闲空间。
作为苏州产业集聚创新高地,园区提出构建“一主两副”的空间新格局,全力提升中央河CBD片区,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在提升金鸡湖区域城市主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基础上,打造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两大新兴板块。吴昊认为,这是园区规划的一次重大变化,它不仅意味着资源更高效的统筹配置,更预示着园区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新一轮发展中,还将持续丰富“园区经验”。例如,园区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转化为持续领先的智慧化优势,完善城市空间资源服务枢纽支撑能力、推进国土空间“一张图”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践,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对城市规划和治理的全方位赋能。
城市安全韧性方面,《规划》构建防洪排涝、抗震、防疫急救等综合防灾系统,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统筹能源、水利、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廊道布局;明确电力、燃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目标,协调空间布局。强调加快通信网络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升级,提升城市安全运行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护航城市可持续发展。
据市资源规划局介绍,后续将结合规划实施,按照“填补空白、连线成网”的思路,进一步谋深谋细基础设施项目,织密织好路网、水网、电网等九张网,为推动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苏报融媒记者 王安琪/文 王安琪 葛皓珺 徐宇 杨雨轩/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