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新闻
专家眼中的苏州2035 | 段进院士:以双面绣匠心,绘美好新天堂
发布时间:2025-01-22 11:29  来源:   字号:[ ]

 

 

一、在传承与嬗变中,描绘“人间天堂”的未来愿景

苏州自古以来便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是江南水乡人居文明的核心承载。如何在千年江南文脉的厚植土壤上描绘好“人间天堂”的未来图景,是时代交给当下苏州的命题。在历版城市规划中,苏州始终注重以科学性、前瞻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我注意到,在刚刚获批的苏州《总规》中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范例”这一发展愿景。我认为,这一愿景不仅为苏州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代表着苏州对于打造一个更现代、更创新、更宜居的“人间天堂”、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念与追求。

二、在保护与发展中,织就“千年苏城”的双面锦绣

宛如苏绣臻品“双面绣”,苏州的魅力在于小桥流水和都市繁华的交相辉映。而如何织好这幅城市“双面绣”,在全面保护古城的基础上绘就新的“姑苏繁华图”,是《总规》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

空间基因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对于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规划中更应格外关注像空间基因这样的地域性组合模式及内在生成机理的传承。在我近年承担的吴中太湖新城全系列规划中,一直致力于将苏州的园林水巷和烟波浩渺的太湖结合,在新城区内再现苏式生活场景。我认为,《总规》提出的“一城五片,十字双轴,四楔四环”苏州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组团式、网格化等鲜明特征,正是对江南水乡“城水关系”“城乡形态”“街巷格局”等空间基因的充分提炼与延续。在这一空间形式中,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中心城区与乡村聚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成“新水乡”的美好图景。通过一以贯之地以“双面绣”般的保护发展理念,精心协调新老城区的共生关系,使得苏州《总规》能够成为“千年苏城”新的发展指引。

三、在凝练与创新中,擘画“山水园林”的生态画卷

苏州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生态优渥。在20世纪90年代总体规划中,苏州便提出了“四角山水”的生态格局,并在历版总体规划中不断延续,让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在发挥重要生态涵养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市民重要的公共空间,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和苏州“城中园、园中城”的特色风貌。2002年,在我主持《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项目时,便是在“四角山水”的基础上,探索生态空间、历史空间、生活空间在苏州古城的有机融合。在我看来,《总规》的一大亮点便是针对苏州中心城区“四角山水”生态格局进行了有效的凝练与创新。《总规》提出“延续和强化苏州中心城区四角山水格局,引导自然山水向城市空间渗透。以四角山水为基底,构建‘四楔、四环’网络化的绿地空间结构”,有效串联了特色生态资源与潜力地区,织就了一张服务全城的生态网络,是对于“山水园林城市”理想空间格局的创新探索,为苏州市民擘画了“出门即公园、处处皆景观”的美好生态画卷。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