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6.25”全国土地日专题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咋落地
发布时间:2017-06-23 08:24  来源:  字号:[ ]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咋落地?

 

严格耕地保护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质量数量生态并重。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加大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复垦力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实施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高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修复力度,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国土综合整治

分区域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城市地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你农村地区,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脆弱和退化严重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大封育力度,适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建设绿色矿山,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海岸带和海岛地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管理

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将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许可制度,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着力解决因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的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按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

严格“三线”管控

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用途管制。科学确定国土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保制度,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并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设置“生存线”,明确耕地保护面积和水资源开发规模,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设置“生态线”,划定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要素保有面积和范围,明确各类保护区范围,提高生态安全水平;设置“保障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用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确定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生产基地及运输通道,确保国家能源资源持续有效供给。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因地制宜安排各类用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合理布局。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控制生产空间,减少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适当增加生活空间,合理保障常住城镇人口居住用地,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严格保护并拓展城市开敞绿色空间,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切实发挥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优化城镇、产业用地结构中的生态支撑作用,保护人文和自然文化遗产等用地,促进城镇生态环境改善。另外,合理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确保地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工业、城镇建设优先开发低丘缓坡地及盐碱地、裸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尽量不占耕地,确保占用耕地的要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