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争做改革创新排头兵,争当科学发展领头雁”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省创新型城市和高标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2016年,全市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基础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易购奖补资金1项,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重点项目1项,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一般项目1项。
2.2016年,全年依托科技服务超市海门特色畜禽产业分店举办各类培训20次,共培训1787人次;依托科技服务超市海门主要农作物分店举办各类培训23次,共培训1100多人次。
3.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06%,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1家,再次认定20家,新认定30家。全市获省科学技术奖、南通市市科技进步奖10项(次),其中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南通市科技进步奖8项。4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4.2016年,全年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
5.2016年,全市完成专利申请量6673件,同比增长63.79%;专利授权量3019件,同比增长25.7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5件,同比增长80.27%;PCT申请量91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48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50件/万人。
二、主要成绩和工作亮点
以突出人才、技术、项目、载体和服务等创新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简要概括为“四大提升、五个突破”。
(一)四大提升
1.区域知识产权工作获得新提升:获评苏中苏北县级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紧抓知识产权“三大工程”:知识产权强企工程、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特色工作创建工程,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从企业层面提升至产业(区域)层面。
2.科技金融工作获得新提升:获评江苏县级市首个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出台了《海门市专利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海门市专利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先后对150多家企业开展专利质押融资需求调查,牵头企业、银行、保险进行协调,全年办理专利质押融资23笔。
3.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获得新提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获批第三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针对家纺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叠石桥家纺市场名扬海内外的区域特征,成立了叠石桥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叠石桥家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指导海门工业园区积极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提升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
4.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获得新提升:临江新区“玲珑湾创客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培育建设了6个众创空间。通过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企业和科技产业的培育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目前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产业园3个。临江新区基本形成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载体链。
(二)五个突破
1.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奖实现新突破:首次一年同时获得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县级市唯一。另有一个项目进入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答辩。
2.科技项目立项类别实现新突破:首次获得省知识产权重点推进计划立项(通光)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当升科技)。今年协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9项,获得上级经费支持超过1000万元。
3.科技合作形式实现新突破:首次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科技外交官信息对接活动,向20多个国家的驻华科技参赞推介海门科技创新政策,达成国际科技合作意向3个。产学研工作更加注重平台集约化、对接常态化、合作国际化建设,今年科技人才节邀请33家高校院所的110位专家学者来海与企业对接,共签订合作协议49个,预计投入项目资金2.9亿元,其中校地合作项目3个,专家创业项目2个,校企合作项目44个。全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共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109项。成功引进江苏科技大学来海设立南通科大海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4.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和认定数实现新突破:申报高企61家,认定50家,均创历史新高。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73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00亿元,占比超过48%。
5.科技贷款项目数和贷款额度实现新突破:办理“苏科贷”23笔,合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8500万元,贷款项目数和贷款额度均超过历年最高水平。“苏科贷”合作银行增加至5家,科技贷款授信额度增加到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