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重点工作
2019年重点工作
发布时间:2019-11-25 17:29  来源: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加快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

经过近6个月的集中攻坚,全市120多名管理和作业单位人员驻点南京,完成了十多轮全域全数据的检查、复查工作。截至920日,全市各县市(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错误率均低于1%,全部通过省级核查,上报自然资源部,成为全省第四家提前完成调查任务的大市。当前,三调全面进入国家检查意见的整改攻坚阶段。各地积极梳理国检反馈问题,逐图斑核实及补充举证。目前,崇川、港闸、开发区、启东、海安、通州、如东均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了整改成果,完成补充外业举证约25149个。海门、如皋国家核查反馈意见于1025日下发,两地已完成外业举证图斑2220个,约占待举证图斑总数的35%

 

高质量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

1、推动南通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下发了《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南通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被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转发全省执行,还被列入国家注册测绘师培训材料。

2、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在全省率先以农调、三调等数据为基础,编制大比例尺主要要素地形图。根据机构改革后工作实际,按国土、规划等要求开展航空摄影,并制作了满足自然资源和规划全系统要求的正射影像图。

3、基础测绘。开展“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前期调研工作,落实了编制经费,等待省厅部署后市县一体化编制规划。完成了南通市城区100平方公里倾斜摄影测量,组织实施了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维护等。

4、建设南通时空大数据平台。在全省率先市县一体化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完成了顶层规划、总体和专题设计,完成了软件编制和第一期数据采集任务。

5、加强了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管。组织参加省级测绘质量技术培训。开展了2019年度全市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巡查近三十家测绘单位,巡查结果以通规(201988号文件形式通报全市,并上报了省厅备案。

6.实施天地图省市数据融合更新,完成了市政府网站上的“南通天地图”平台公众版、政务版更新融合和运行维护,承担了省辅助决策地图联动更新改革试点任务。

7.开展了应急测绘。完成了昆山爆炸、南通军山地质灾害事件应急测绘任务,采用平战结合的办法组织了五次应急测绘演练。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1.有序开展卫片执法检查。印发《关于开展2019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组织县(市、区)有序开展卫片执法各环节工作。梳理2018年度卫片,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卫片执法检查成果,并上报省厅。

2.有序开展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印发《南通市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县(市、区)排查梳理2013年度至2018年度发生且未依法处置到位的违法用地,并督促各地对排查发现的违法用地抓紧查处整改。

3.有序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专题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国家、省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有关情况。提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传达,市政府专题部署,成立市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制定印发全市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发重点区域清单和疑似问题图斑。采取召开情况汇报会、现场推进会、下发工作文件、开展市级多轮督查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属地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推进。针对排查出的3个违建别墅问题项目,督促启东市、崇川区明确处置方案,并多次实地督导。目前,3个问题项目已处置到位。

4.组织县(市、区)局(分局)执法条线人员参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业务培训。

5.根据省厅部署要求,组织县(市、区)局(分局)开展实时监管系统试运行。

6.围绕机构改革后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执法工作情况开展调研。

 

严格管控围填海,加强用海项目监管:

1.全面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9月底全面完成了全市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工作,10月底编制完成了县级和市级层面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市级方案正在征求相关县政府意见。通州湾三夹沙临港工业区作为全省第一、全国面积最大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备案。

2.加大疑点疑区核查力度。今年共发现2宗疑点疑区问题,我局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疑点疑区进行现场核查,目前已经拆除了相关设施、恢复了海域原状。

 

扎实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扎实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指导如皋、通州、港闸、开发区加快实施10个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开展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向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申报获批南通市长江入海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其中省级补助金额5662万元。组织开展全市生态搬迁修复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园区)生态搬迁修复基础数据情况,并选择在海门临江新区十八匡河清水通道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用地保障工作相结合的创新研究。完成2018年度生态修复工作统计年报和2019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完成情况三季报。

2019年全市上报完成成片造林4.27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万亩,培育珍贵用材树种194.9万株。创新开展“五个一”工作法,认真指导推进南通长江北岸生态林建设,2019年全市完成长江沿岸造林绿化6626.3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将稳步增长。全市各地加强湿地保有量总量管控,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在长江沿线造林绿化实施的同时,注重长江湿地生态保护,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部分已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待省局年度监测核查,力争年底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接近48%。同时,指导有关县(市)认真分析研判自然湿地保护情况,部分河流湿地保护小区或小微湿地的保护建设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经专家评审后,将由有关地区政府批复建设,力争年底前全市至少建设1个湿地保护小区。

 

推进落实厅党组《关于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一是深入开展村庄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我市沿河、沿路“一字式、非字式”村庄格局成因,准确把握各类自然村庄基本特征,查找村庄规划建设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试点开展规划编制技术思路研究,分析“两规合一”在村域层面存在的问题、矛盾,研究切合地方实际的规划编制方法及工作重点点,为有效推进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三是先行启动“百村示范”创建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急用先编”原则,以10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创建村为示范,先行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围绕问题导向,聚焦村庄发展重点,采取分步编制、逐步完善的方法,先编制近期急需的村庄布局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村民建房管控及近期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后期再进行逐步补充完善,确保规划能及时指导村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

完成了全市矿业权人矿业权信息采集及核查工作,完善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网络,全面开展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监测工作;强化矿业权市场监管,完成了6宗粘土资源出让,办理采矿许可证6个,注销26个,严把资质审核关;积极参与《江苏省地资料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开展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4个项目的资料汇交;为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完成全市压矿调查工作,并研发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查询系统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免评查询系统,基本实现不见面办理,出具了38个建设项目未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函。

 

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工作水平:

1.全面实现全市一般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市本级小微企业借款的抵押登记实现即时办结,单宗房屋首次登记、实体企业抵押登记等1个工作日办结;各县(市)一般不动产登记实际缩短至2个工作日内办结。

2.根据省厅优化调整后的“党员先锋岗”指标体系,将创建活动向基层不动产登记网点延伸,以“市结对县、县结对乡(镇)”的方式深化支部结对共建,市本级、海门市、如东县窗口党支部按照,分别与通州区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党支部、海门市常乐镇国土资源所党支部、如东经济开发区自然资源局分局党支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岗”传帮带作用。

3.全市实现水电气等关联业务与不动产登记联动办理。

4.运用“互联网+不动产” 新技术,搭建“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现场核对、即时领证”线上登记平台,实现局微信公众号受理不动产登记预约、查询、“线上登记”等网上服务。在各地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配置人脸识别和自助查询、缴费、打证设备等自助设备,。

5.按时完成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省级汇交工作,

6.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五部门成功举办全市不动产登记业务技能竞赛,全面展现了行业新风。圆满完成省技能竞赛参赛任务。取得团体三等奖(第4名)、个人三等奖(第4名)的好成绩。

7. 开展不动产登记质量规范化管理,研究出台《南通市不动产登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不动产登记业务质量检查制度的通知》《南通市96510不动产登记服务热线工作规范(试行)》《南通市96510不动产登记服务热线规范用语手册》,对我市不动产登记质量建设进行全面规范。组织各地开展登记质量规范化自查、互查,成立市级检查组开展为期两周的全市抽查,对各地的工作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反馈,督促各地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措施,抓紧落实整改。

8.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市区不动产权籍调查推进会。截至10月底,全市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完成招标乡镇数量68个,占比79%,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732961宗,完成率约39.6%。其中,如东县、港闸区、海安市完成率超过50%

 

抓好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

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省级核查工作;印发了《南通市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举办了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发放有关宣传小册子;及时处置了2.11军山崩塌地质运动,有效防范9号台风“利奇马”,避免了灾害的发生;配合狼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启动了剑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预计年底前完成施工;利用北斗卫星,建立了6个地质灾害重大隐患自动监测站,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新增“海洋浒苔灾害早期防控试验”;

2.1022日部省动员会后,组织部署紫菜养殖一张表、一张图调查、排查,25日初步完成,制定下发南通市浒苔灾害早期防控试验实施方案,成立市级领导机构及督导协调工作组相关文件;

3.111日起陆续发放喷涂用药千余吨,113日进驻现场指挥部,开展与地方及部省、东海区局的对接,组织从业人员千余人,协调东海局近200人进入滩涂,于5日起开始实施喷涂作业。目前进展顺利。

 

全面梳理并明确争当标杆的工作目标和推进举措。勇于“当先锋”、“打头阵”,着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用地用矿用海保障、不动产登记、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等工作走在全国系统前列:

1.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我市作为原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原国土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一直积极参与自然资源部有关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工作,作为重要研究单位,多次参加部召集的规划研究会议,建言献策,为规划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2.积极向上沟通,保障重特大项目用海需求。通州湾示范区三夹沙临港工业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已取得自然资源部备案;全市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项目用海获批4宗,争取建设用海指标1699亩。                                                   3.继续保持营商环境评价优秀成绩。精选2018年度登记案例参加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南通全市及如皋、如东、海门、海安四地均列入先进地区被省审改办通报表扬;参与《南通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组织开展2019年县(市)区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涉及不动产交易登记评价任务及评价细则的制定,通过明查暗访等组织开展季度评价工作。                                             4.2018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之后,2019年再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10月成功举办“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5.积极推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完成1宗地热探矿权转采矿权审批工作,报省厅批准。

 

进一步强化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建设,加强新闻宣传和政务公开工作:

1.信息工作方面:编写我局政务信息公开指南;指导督促相关处室(部门)及时维护门户网站栏目;报送自然资源部、省厅、市级网站各类信息150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被部里、省厅、市两办及市政府门户网站录用;做好推送长江经济带发展网站信息每月报送;统计今年以来全系统所有部门(单位)的信息报送量与录用率,并发通告公布,激励全系统人员参与信息报送工作;对照考核指标做好1-3季度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栏目自查整改工作;参加全省政务信息培训等。

2.宣传报道工作:积极谋划“625”土地日宣传、“829”测绘日活动,统筹各县市宣传主题、积极联合《南通日报》、濠滨论坛等媒体进行专题宣传。积极配合相关处室开展植树节活动、森旅节、地球日、海洋日等宣传。协助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组织宣传工作。开展集中清理规范基层干部使用微信工作群、政务APP和政务新媒体自查整改工作;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配合做好央视记者对长江经济带保护规划的采访;积极做好微信设计推广;做好在市新闻发布中心进行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新闻发布相关准备工作。配合机关党委组织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原创视频,在歌唱祖国主题优秀原创短视频评选中,获评市级机关唯一优秀作品,组织报送的“见初心、强使命”微感言荣获全市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