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两会,“问天”成了记者提问的标配。
3月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就与雾霾相关。对此,大会新闻发言人傅莹表示,“如果是外媒问,第一个估计就是问军费,我们中国境内国内媒体我的必答题现在就是环境,媒体是年年关注,我们是年年回应”。
为回应、解决民众关切,李克强总理亲自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
PM2.5浓度要下降,去产能是重要方向,而这离不开群众收入的提高。当前,去产能任务艰巨、容易反复,其中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有一定的市场根基,契合了一些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要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
以上治理措施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居民取暖、出行等成本。其可持续性,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
基于此,蓝天保卫战,一定意义上是群众生活水平保卫战。这场保卫战,要求政府如总理所言,“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其一,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通过“节用”,压缩“三公”支出,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腾出更多资源用于补贴节能降耗成本,发展公共配套资源;
其二,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减轻群众教育、医疗、住房负担,通过“裕民”,升级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釜底抽薪,倒逼“三高”产能退出市场。
蓝天已经成为一把标尺,时刻测量着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