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科学普及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十八)
发布时间:2025-03-07 11:53  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城市后花园的前世今生——邯郸市丛台区紫山矿山生态修复

 

01
案例背景

 紫山坐落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西北15公里处,是太行山余脉的主峰,也是市区海拔制高点,主峰海拔498.4米,核心区面积约7300亩,因其山石多为紫色,故名紫山。2300多年前,赵国大将军赵奢因战功卓著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奢死后葬于紫山,故紫山又称马服山。

曾经的紫山人杰地灵,山清水秀。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办快上乡村企业,大量的小煤窑涌入紫山,植被遭到乱砍滥伐,地下资源遭到掠夺性开发,地下水脉惨遭破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粗放的靠山吃山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还林于山、还绿于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4年起,邯郸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紫山区域工矿废弃地整治。丛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举全区之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清除小煤矿、煤场、石料厂200余家,滏阳河水引入紫山,植树逾80万株,增绿面积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如今的96%。如今的紫山,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山水交映,变成了邯郸市人民的城市后花园,预计今年游客量达80多万人次,绘就了践行两山理念的美丽画卷。

02
生态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小煤窑涌入紫山,紫山核心区内先后开办了41家煤矿,鼎盛时期煤炭年总产量达160万吨。在大兴大建、深挖深采中,一些历史遗存遭到损毁,树木植被遭到乱砍滥伐,地下资源遭到掠夺性开发,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无序生产致使紫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近6000亩山体遭到破坏。在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塌陷区,污水、废石、垃圾等污染物持续排放,时刻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煤矿企业设施落后、粗放经营,造成粉尘飞扬、车辆抛洒等二次污染,紫山周边成为邯郸严重污染源头之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紫山逐渐沦为城市脊背上的巨大“疮疤”。

03
主要做法

(一)高标准规划设计

实现紫山区域生态恢复,打造主城区西部生态屏障,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管理机构;在工程实施中,按照文化引领、生态优先、创新机制、合作共赢理念,聘请中国美院景观设计研究所、邯郸市水利设计院等有关专家多次进行论证,高标准制定了紫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同时,加大对紫山历史文化的系统考证和深度发掘,将紫山书院、马氏宗祠等极具文化特色的项目融入紫山规划建设当中,不断充实、丰富紫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内涵。

(二)出重拳拆违治乱

面对紫山的恶劣环境,丛台区坚持把拆违治乱作为紫山修复的首要任务,对该区域煤矿和石料厂依法关停取缔,对工矿废弃地上的既有建筑、养鸡场等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拆除整治,对紫山核心区内约7300亩土地全部流转。集中取缔了通往紫山沿线的100余家煤场,清理散煤30余万吨,并通过返租的方式对原煤场占地进行绿化,为紫山及周边生态修复工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为保障紫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修复治理,邯钢集团在紫山核心区投入绿化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市、区两级机关带头开展了我为紫山捐资添绿活动,连续多年到紫山核心区参加义务植树,并号召机关干部为紫山修复募集资金800余万元。2014年至今,市、区先后投入32000万元用于紫山工矿废弃地整治和生态修复。

 (四)大力度引水补水

紫山区域自古碧水环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严重匮乏,已影响到百姓日常耕种和林地的灌溉。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丛台区投资约11000万元,积极推进西部生态补水工程,工程全长16.4千米,引水扬程约160米,每日可引水3万立方米,引自滏阳河的源头活水充盈覆盖了整个紫山区域,这股水不仅为紫山带来了勃勃生机,更能够润泽附近10余万居民,西部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也得到有效遏制。

(五)精品打造绿水路

 一是坚持树种多样,处处成景。积极引入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榉树、国槐、栾树、法桐、水杉等树种直接移植,专门聘请专家级生态园林公司对树木进行移植、管护,并在下层配以灌、草、藤的复层结构,精心开展微景观设计,保证了树木的成活率。目前,公园内完成绿化6500多亩,栽植各类树木80余万株。同时,种植侧柏、木合欢、大叶女贞、紫叶李、碧桃、珍珠梅等各类树木50余种,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生态效果。坚持寻水上山,凸显灵秀。新建扬水泵站2处,铺设各类输水管道6000米。紫云湖库容30万立方米,两个湖面落差13米,水坝的一边布置台阶状的梯田花海,另一边是泼泼洒洒的叠水平台,不仅打造了如宝石般的两汪眼眸,更以灵动的水源激活了整个生态涵养区。
      二是坚持依山就势,曲径通幽。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和施工单位,坚持依山就势,从道路建设、线路覆盖以及旅游流量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放线、路基开挖、填土碾压、路面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道路建设工程质量。公园区内修建自行车道、观光车道、游步道等约30公里。道路两侧以法桐、国槐、榉树为行道树,辅以月季、蔷薇、迎春、连翘等景观花卉,形成了沿路丰富的层次景观。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绿化景观的建设打造、山水倒影的相映成趣,昔日的秃山、荒山化茧成蝶,每到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此观光休闲。

04
成效亮点

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北时,提出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丛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紫山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大力实施紫山矿山生态修复,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

(一)坚持生态优先,废弃矿山美丽蝶变

 一是实现青山常在。累计修复矿坑面积6000余亩、修复治理率达到100%,荒山、荒坡,村庄、道路、河道两岸应绿尽绿,总面积300余亩的粉黛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紫山四季见绿、三季有花成为常态。二是实现绿水长流。深入开展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实施沿岸改造和重要生态节点建设,过去河道淤积萎缩、两岸违建丛生的景象一去不返,如今的母亲河水清河畅,两岸垂柳拂面、鸟鸣蝉啁,重新焕发出了美丽容颜。紫山内建成了水域面积近400亩的紫云湖,地表水水质由原先的3—5类提升至2—3类。曾经销声匿迹的绿水鸭、雉鸡、獾等野生动物变得常见,白鹭、苍鹭等近百种鸟类在此觅食栖息。三是实现空气常新。全面清退各类小散乱污企业200余家、实现了绝对减排,开展道路扬尘、裸土裸地扬尘等九尘共治,改变了原先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情况,今年以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9PM2.5浓度值为4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值为70微克/立方米,分别较2016年(7.9076143)下降了43.17%、下降了43.21%,下降了51.05%,彻底摘掉了污染的黑帽子

(二)坚持文化引领,古赵遗存重现光彩

紫山是汉族马姓的祖源地,2023年第十一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听取和审议了邯郸世界马氏总祠筹备工作报告,决定推进世界马氏总祠的筹建工作,马服君纪念广场每年吸引马氏子孙前来祭拜。深入开展史迹人文探踪行动,保护修缮刘秉忠竹林书院旧址、王乔洞等历史遗存,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紫山是颇负盛名的佛道两教的洞天福地,有竹林寺、佛光寺等寺院和玉宝观等七十三座道观,目前正在会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制定保护、开发、利用具体规划,力争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三)坚持创新机制,有效破解工作难题

 一是破解推进机制难题。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打破自然资源、林业、环保、水利、交通等行业壁垒,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周边环境提升等五大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二是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3.2亿元用于紫山工矿废弃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驻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各界人士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紫山公益林建设。各级机关单位干部自觉为紫山修复捐助资金超800万元,有效解决资金投入难题。三是破解长效管护难题。聘请专业公司,采用市场化手段对景区进行整体运营,全面加强后期管护,确保实现常态长效。

(四)坚持合作共赢,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周边村民主动围绕紫山景区做配套、搞服务,一大批现代农场、网红民宿、房车露营地等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万亩高粱、万亩油菜花示范基地。建立集特色农产品推广种植、特色物产展示销售、游客现场参观体验、互联网用户浏览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商园。直接带动周边9个村1500余户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周边25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实现从靠山吃山依山富民的转变。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新改扩建景区串联路、旅游路、四好农村路、农村道路约100公里,2021年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新建了一批水利、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对周边村庄进行全面提升,改农厕、修村路、治污水、清垃圾、提颜值,目前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3个,预计今年年底周边25个村全部建成。三是深化招商引资。统筹紫山周边资源,初步规划10余块约170亩的建设用地用于招商,计划打造集文艺演出、游乐、研学、康养、餐饮、主题酒店、露营、直播等业态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就业500人、年利税1000万元。 

邯郸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丛台区结合本地实际,推动矿山修复+”模式,大力实施修复矿山生态再造绿色产业,实现单体项目修复治理向成区连片治理的转变,实现单纯绿化修复向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开发治理的转变,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融合共进,让群众成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个个难关,将昔日废旧矿山变成如今的网红打卡地,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城市品牌和群众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