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废弃养殖蜕变红滩绿苇,盐沼湿地修复助推双碳目标——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
摘 要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是营口市重要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公园北侧的养殖开发活动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极大制约了公园发展。营口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了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拆除围海养殖围堰、育苗大棚等建筑设施,退养还滩30.27公顷,修复滨海湿地70.38公顷,整治修复岸线2.12公里,解决了养殖活动占用滨海湿地和自然岸线的问题,逐步恢复芦苇—碱蓬湿地,打造营口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态旅游的典范,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01
引 言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北海经济开发区西部海滨,主要保护对象为海蚀地貌景观、湿地、沙滩、贝类种质资源及所属生态环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公园内独特的海蚀自然景观,是由早元古界变质岩历经18亿年海洋营力作用而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02
问 题
2006年起,伴随沿海地区“向海索地”的大开发活动,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侧海域围海养殖活动兴起,占用了宝贵的近岸滩涂资源。围海养殖活动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水动力循环,造成围堰堤坝前沿淤涨,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湿地生态功能受损,滨海湿地丧失;占用自然岸线,防灾减灾能力受损,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排放的养殖废水严重污染海水,导致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03
措 施
滨海湿地恢复,重塑自然生态景观。拆除围海养殖堤坝,利用拆除产生的土方对修复区域进行微地形改造,恢复水动力环境并营造适宜湿地植被生长的环境条件,重塑了当地芦苇—碱蓬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岸线整治修复,提高防灾减灾效能。考虑防灾减灾需求,构建天然块石护岸,在保留岸线自然属性的同时打造滨海生态护岸景观,使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效能协同增效。
湿地植被恢复,助力碳中和。根据历史上原生碱蓬和芦苇群落分布以及自然地形、高程等,在围海养殖池拆除后的区域通过人工补种的方式恢复湿地植被,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底栖生物增殖,增加物种多样性。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芦苇和碱蓬湿地恢复后鸟类及其他生物在栖息、繁衍、觅食、越冬等方面的需求,在项目区近海海域投放双齿围沙蚕等底栖生物,加快修复区域底质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04
成 效
生态修复成果丰硕。通过退养还湿、植被种植、底栖生物增殖等措施,修复滨海湿地70.38公顷,改善了滨海湿地水动力环境,修复区域新增纳潮面积14.2公顷,海水流速增加10%的区域面积约75公顷。完成自然岸线修复2.12公里,有效兼顾了生态环境改善与自然岸线保护。底栖生物增殖成效明显,投放区域的沙蚕生物量平均增长175%,非投放区平均增长25%,恢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生态功能得到提升。恢复了当地的碱蓬-芦苇湿地自然景观,有效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也为鸟类等生物迁徙、栖息、繁衍、越冬提供生存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恢复近岸水动力环境,促进近岸水动力交换,改善了近岸海水水质和海湾淤积环境。通过自然岸线防护和恢复,使岸线前沿恢复了砂质、泥质自然属性,有效地防止了岸线侵蚀,遏制了岸线退化,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和自然岸线格局,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效能协同增效。
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将海岸边废弃渔船建成“渔船文化走廊”,拓展了居民的近海亲海空间,构筑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滨海旅游新形象,已成为观鸟、摄影爱好者的观光胜地。恢复了“北海红海滩”这一曾经的生态景观,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知名度,提升当地的海洋文化品位,拉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