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科学普及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十五)
发布时间:2024-12-20 17:08  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让高原裸地披上绿衣”——拉萨市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生态修复

 

01
案例背景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属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紧邻市区,开采形成了大面积裸露的高陡岩质边坡,造成了土地植被资源损毁、危岩体崩塌地质安全隐患及水土流失,影响了城市地形地貌景观视觉效果。为消除矿区地质安全隐患,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景观效果,完成拉萨市绿色围城目标任务,202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利用中央财政资金1501万元,实施了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废弃采石场裸露山体和损毁土地植被恢复45亩,形成了物种多样的灌草植被群落,消除了地质安全隐患,实现了裸露山体披绿衣,有效提升了拉鲁湿地整体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景观效果。同时,采用了固废生物质循环再利用处理技术”“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等生态修复实用技术,对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效果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02
生态问题

拉鲁湿地北山采石场地处青藏高原的中部,区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采石场内破损山体面积达40余亩,裸露、高陡岩质边坡最高达73米,坡度最大70度。主要生态问题有:边坡毁坏后形成的孤耸危岩体和后缘拉裂缝,存在地质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地表植被和土壤破坏后形成大面积裸露岩质边坡及松散堆积物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拉鲁湿地整体水源涵养能力;地处城市周边,破损山体直接影响城市景观风貌。高寒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温度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等自然地理条件对植被恢复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加之本项目边坡陡、缺少土壤,城市景观功能要求高等特点,导致该采石场生态修复难度较高。

03
主要做法

(一)就地取材,高原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再利用

针对生态修复土源不足的问题,选择青稞秸秆及拉萨啤酒酿造后的酒糟等有机质含量高的废弃物,采用生物质循环再利用处理技术,将本地的生物质废弃物转化为绿色环保的有机物,作为主要材料用于优粒土壤制备,达到替代客土的目的。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固体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量达260吨,土源使用量减少50%,原料成本减少40%以上。

(二)实用技术集成,系统破解生态修复难题

人工土壤层构建”“土壤种子库构建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等技术集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对废弃生物质再处理后,制备新型优粒土壤,设计构建具有营养保肥、抗冲刷、蓄水保温等优异性能的人工土壤层。选定沙棘、高原早熟禾等本地适宜物种,构建土壤种子库。采用团粒喷播植被恢复技术为先锋植物生长和群落正向演替建立基础条件,快速形成物种多样的灌草植被群落。

(三)实时自动监测,实现精准高效养护

综合考虑修复区域地温和水温差异、浸润深度和复杂地形条件下产生地表径流的问题,科学布设温湿度监控自动喷淋系统,以保证目标植物发芽和幼苗期所需水分的及时、精准供应,促使植被快速进入自然演替阶段,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总体降低植被养护成本60%以上。

(四)规范工艺流程,提升生态修复工程质量

根据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CJJ/T292-2018)、省级工程建设工法《高寒高海拔地区裸露边坡喷播绿化施工工法》,严格规范喷播绿化设计、施工和维护等环节,提升生态修复工程质量。

04
成效亮点

本项目作为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个完工的历史遗留矿山修复项目,也是拉萨市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样板工程,实现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受损岩质边坡的植被恢复,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生了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一)修复裸岩边坡,加速群落正向演替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一是修复了废弃采石场裸露岩质边坡、损毁土地45亩,形成了物种多样的灌草植被群落,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在修复当年植被覆盖率达到90%、径流泥沙量削减80%以上;二是有效加速了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增强了山体的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拉鲁湿地的整体景观风貌。

(二)践行“两山”理念,改善人居环境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一是有效消除了地灾隐患,保障了坡脚行人及交通安全,改善了人居环境安全;二是使得原本裸露山体变成了优质草地,改善了矿区及周边环境,为市民游客休闲游览、感受自然风光、接受生态教育提供良好目的地;三是切实推动了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了各族人民安定团结;四是受到了自治区领导和多家媒体高度关注,西藏卫视、中国西藏网、西藏林业信息网进行了专题报道,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对全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本项目采用适宜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实用生态修复和养护技术,有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固废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使得原料成本减少40%以上;二是通过自动喷淋系统布设,降低植被养护成本60%以上,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积极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主体工程实施及后期养护过程中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四是基于本项目的实施,成功获批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一套成本低、效果好、可推广的高寒高海拔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模式,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