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科学普及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一)
发布时间:2024-01-05 16:59  来源:连云港市赣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

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鹤壁市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

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要

2018年,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该工程位于国家三区四带中的太行山地生态区,是我国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护国家大气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属于河南南太行山水工程的重要子项目,主要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废弃采坑整治、地形地貌整治、土地资源恢复、植被恢复、生态驳岸构建等措施,消除或减少项目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构建以地质遗迹为主的地质文化科教宣传园区,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案例背景

(一)河南南太行山水工程概况201810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南太行地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千米。针对南太行地区诊断出的生态问题,明确的保护修复目标,将保护修复区域划分为一山脉、两流域总体布局,系统推进南太行地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土地整治与土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保育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等4大类,统筹推进94个子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约63亿元(含中央资金20亿元)。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属于矿山环境治理类70个子项目之一。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实施面积约16.92公顷,主要治理措施:一是通过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项目区内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减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二是通过废弃采坑整治工程对采坑进行修整,并利用管道与淇河连接,形成流动活水;三是通过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对初步挖填平衡后的缓坡进行整形,表面覆土压实,为场地平整绿化奠定基础;四是通过地质遗迹整形整治工程对浮石和破损岩层进行清除,保证该处地质遗迹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五是通过植被恢复工程使项目区内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项目于201910月开工,20211月竣工,20226月完成市级验收。项目总投资138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89万元。完成绩效指标:矿山治理面积16.92 公顷,其中自然恢复3.01公顷,工程治理13.91公顷,新增林地7.85公顷。(二)生态地位淇河古称淇水,被称为《诗经》之河,属于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卫河支流,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穿越太行山峡谷,经林州市流入鹤壁市,在鹤壁境内长约83千米,淇河水质常年保持类以上标准,在河南省历年公布的60条河流中排名第一,成为华北地区少有、海河流域唯一未受污染的河流,被鹤壁市民称为母亲河。黑山头玄武岩矿位于鹤壁市淇滨区淇河沿岸,该矿山的治理对于保护淇河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供水水质、防止水土流失、风沙扬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三)主要生态问题经过多年的资源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生态问题表现为:一是开采形成的不稳定边坡,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二是开采形成的废弃采坑,对地貌景观造成了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大量废弃矿渣就地堆放,压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主要做法及亮点

(一)发挥规划统领下的配套政策组合保障作用坚持规划统领,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率先编制市级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鹤壁市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把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投资保障等内容纳入法制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轨道,有力保障了试点工程的正常开展。二是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印发了《鹤壁市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加强鹤壁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的意见》《鹤壁市淇河湿地封闭式管理规定》等政策,对试点工程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工作任务,制定了工作台账和保障措施,确保了试点工程高效推进。制定《鹤壁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鹤壁市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鹤壁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等。(二)明确各方责任,统筹推进工程实施鹤壁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政治责任,高位推动;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合力推进,形成上下一盘棋工作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以及财政、自然资源、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态保护试点工作。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也分别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明确责任。项目实施主体为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政府;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筹措、分配和安排;市环保局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保监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施工中技术要求、规程的监督;涉及的其他市直成员单位做好相应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强化督导。市政府成立了两个督导组,对县区政府每周督导两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慢、工作不力的,市政府组织由市纪委监委驻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纪检组对县区政府进行约谈,强化项目落实的问责跟踪。(三)目标导向下多种技术组合实现矿山修复针对项目区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废弃矿渣就地堆放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废弃采坑造成的地貌景观破坏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削坡减载技术、废弃采坑整治技术、土壤修复技术、生态植被修复技术、地质遗迹修复技术。其中通过削坡减载技术对项目区内高陡边坡处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机械开挖削坡,减少岩壁破碎和出现松动的浮石,保证边坡基岩完整性和自然性;通过废弃采坑整治技术将黑山火山玄武岩治理区内两个废弃采坑挖通整形打造为生态湖泊,实施管道工程引淇河水入湖,最终与淇河水系融为一体,形成流动的活水;通过土壤修复技术对初步挖填平衡后的缓坡进行整形,表面覆土压实,为场地平整绿化奠定基础;通过生态植被修复技术将《诗经》中描述的植物,布局到各个功能分区,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再现《诗经》视觉意境;通过地质遗迹修复技术清除浮石和破损岩层,有效保留黑山遗址、玄武岩柱状节理、枕状熔岩等典型地质遗迹,展现完整火山结构柱,使参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造物的神奇。

取得的成效

经过项目综合治理,遗留开采矿山形成的危岩破碎体及废渣堆得到了清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消除,项目区的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得以修复,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得以还原,真正落实了山青、水绿、林郁、湖美、田沃、草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治理理念。

(一)生态效益山青:治理区内各种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保留和利用部分特殊的地形、岩石,进行景观重塑。在坡度较大的山体上以四季有花、四季见绿为基本思路,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还自然一座翠绿青山。水绿:经过治理,区域内原有两个露天采坑的坑底高程与淇河滩涂高程一致,利用灌溉管道将两个采坑西侧与淇河连接,南侧与引水渠道连接,形成流动活水,沿湖边铺设的景观步道引导参观者行走沿湖而观,使参观者在视觉适中的位置观赏火山遗迹,营造水影青山君行至的效果。

林郁:打造热烈、绚丽的秋色叶景观。开展复绿工程,种植水白蜡、法桐、五角枫、八角枫等景观乔木、灌木共计56127株,林下成片栽植云南黄馨、迎春、黄花鸢尾、萱草、黄花美人蕉等。在暖暖的阳光下,秋风吹拂枝条倒映在水面,营造现代水环境中镜中景的意境。

田沃:矿区北部的矿山顶部平台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建成富硒果树种植区30亩,区内种植枣树、山楂树等果树共计1061株,配置全自动喷淋系统,使过去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今天瓜果飘香引人醉的果园。

草丰:全区域覆土、撒播草籽共计26260平方米。春暖花开时前来游玩的参观者可沉浸在绿色怀抱之中,实现 “丰草绿绒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景象。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曾因采石而残破不堪的废弃矿山,如今变身为青山含翠、风景如画,集参观游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矿山地质生态公园。不仅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饮用水供水水质,而且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沿岸生态环境,为淇滨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了支撑,生态效益显著。

(二)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不仅修复了矿山地质环境,让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缓解了因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而引发的各种矛盾,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造福了当地人民,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遗留开采矿山形成的危岩破碎体及废渣堆得到了清理,有效消除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了附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修复了矿山地质环境,打造了地质遗迹公园。目前,当地民众及外来旅游人员常到园区打卡旅游,结合周边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正在建设的许沟小镇,形成连片旅游景点,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