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4.22”世界地球日专题
地学知识小短篇
发布时间:2015-07-25 00:00  来源:涟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地学知识】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stratum),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地学知识】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生物的骨酪、硬壳等)或遗迹(足迹、爬迹、粪便等)。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体大小、形状、结构、纹饰等。沉积岩中,绝大多数化石不是原生物的实体,而是生物的遗骸埋于地下变成了石头。

【地学知识】古生物是指存在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一般来说,把一万年作为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分界线,一万年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由于古生物的绝大多数种类在地球上早已灭绝,因此研究生物界及其演化要从“化石”入手。

【地学知识】 根据风化产物的类型、成因,沉积岩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它依据碎屑物质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三类。(2)粘土岩:主要由新形成的矿物即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3)化学岩:主要由溶解物质经过化学沉淀方式形成的岩石。

【地学知识】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后,经搬运、沉积和压实硬结而成的岩石。

【地学知识:变质岩】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下降到地壳深处,在温度、压力增大的环境条件下,物质发生重结晶、不同成分的矿物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矿物,结果使原有岩石的物质成分或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类型。

【地学知识:岩浆岩】地下深处存在着高温、高压、高粘度、成分极其复杂的硅酸盐炽融体,称为岩浆。它的主要成分是SiO2,其次为Al2O3、Fe2O3、FeO、MgO等。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地幔上部软流圈及地壳中部地段。通常,岩浆在地下深处与周围的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当地壳运动使地壳本身出现薄弱或破碎地带时,岩浆就会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上部,甚至喷出地表。岩浆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温度降低,岩浆逐渐冷凝结晶成岩石。这种由岩浆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当岩浆未达到地面,仅上升到地壳一定深度的部位后,冷凝结晶的作用为侵入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面引起火山喷发的作用为喷出作用,喷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凝固后形成喷出岩。

【地学知识】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又是由矿物组成的。岩石就是通常所指的石头,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地质作用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岩石。自然界中,地质作用是相当复杂的,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地学知识】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比较均一的内部结构。它可以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方解石、萤石、青金石、紫水晶,也可以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金刚石(C)。

【地学知识】形成化石的条件:首先,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如贝壳、几丁质外壳、骨骼、牙齿等,才能不腐烂或被食肉动物吃掉。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条件下虽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其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例如被水下沉积物迅速掩埋,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

【地学知识】近来通过化学分析,发现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虽已消失,但组成生物的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却仍留存在岩层中,如多种氨基酸、烃、核苷酸、嘌呤和蛋白质等。这些都被称为化学化石。

【地学知识】遗迹化石:古代生物在其生活活动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和活动产物,保存为化石后,被称为遗迹化石或痕迹化石。由于遗迹化石多不与实体化石和模铸化石同时发现,尤其在缺少实体和模铸化石的地区,遗迹化石可以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判断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等方面服务。

【地学知识】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所留下的印痕及在其所遗空腔中的填充物,均被称为模铸化石,它们不是生物的遗体,不同于3种实体化石。根据化石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可以分为许多种保存形式。

【地学知识】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大类。实体化石指由生物遗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保存而成化石,其中大多数保存了生物的硬体部分如外壳、骨骼等。实体化石又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微变硬体化石、石化化石3种。

【地学知识】风蚀地貌是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如风蚀石窝(壁龛)、风蚀蘑菇、雅丹地形、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风蚀洼地等。 我国新疆沙漠戈壁地区,由于植被稀少,风力强劲,风蚀作用特别强烈,风蚀地貌是这一地区最常见的自然景观。

【地学知识】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有的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如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火山(死火山)
【地学知识】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富士山(休眠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誉

【地学知识】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可把火山分为3种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与休眠火山。

【地学知识】火山是地下深处高温岩浆以及有关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特殊形态的地质体。典型的火山外形呈圆锥形,称火山锥,锥顶有火山口,火山口下有火山通道与地壳深处岩浆相连。下图所示是火山结构

【地学知识】陨石是来自地球以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碎片,绝大多数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少数来自月球(40块)和火星(40块)。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

【地学知识:中国著名的冰川】中国是世界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在中国西部的许多高山和青藏高原,发育有千万条冰川,是内陆干旱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也是亚洲诸大河的发源地。
 
【地学知识】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世界各地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都有明显的减少,有些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在低和中纬度的地方尤其显著。正在加速消融的冰川严峻态势,必将带来以下严重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改变明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地学知识:冰川地貌】指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千姿百态的冰川地貌主要是由冰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学知识:冰川运动】冰川运动拥有巨大的威力。在重力作用下,固体冰川会缓慢移动,大质量的冰川对冰床进行刨蚀和搬运、塑造各种冰川地貌。当冰川所在区域积雪量大于消融量时,冰川体积增大,在重力作用下,冰川体逐渐向低海拔区域延伸。冰川所经之处,岩石发生剥蚀,碎屑物质随冰川体一起向前运动。
 
【地学知识】只有在降雪量大于融雪量的地方才能形成冰川。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多角形的雪花,由于昼夜温度的变化和压力作用,雪花边缘,白天增温融化和升华,夜间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壳。当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地学知识】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定义为冰川。在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冰川是常见的自然景观。 中国最美的冰川——西藏米堆冰川
 
【地学知识】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云南东部以及四川和西藏部分地区,面积约90至130万km2。

【地学知识】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进行溶蚀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喀斯特原为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处地名,19世纪中叶,喀斯特地貌的最初研究始于此处,因而得名。

【地学知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岩石在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作用下,原地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等等。
 
【地学知识】物理风化是最简单的风化作用,它仅使地表矿物和岩石原地发生机械崩裂,而不改变岩石的化学组成成份。
 
【地学知识】矿物和岩石大多形成于地下,一旦露出地表,就会在各种自然力作用下缓慢地发生机械破裂或化学分解现象,这一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根据成因,风化作用又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往往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通常,地形、气候和岩石类型都能影响岩石的风化速度

【地学知识】地震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是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波浪,称为海啸。